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96007
大小:12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07
《苗圃病害猝倒病和立枯病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苗圃病害苗圃病害种类较多,发病原因有生理原因和侵染性病害两类。生理性原因是指养分不足、干旱、日灼、低温、机械损伤引起的幼苗叶部变黄和枯萎现象。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土壤中存在的兼性寄生菌,这类病菌寄主范围广泛,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果树和林木的幼苗。另一类是种子或苗木带来的叶斑病害和炭疽病等。猝倒病是危害苗木最常见的病,严重时成苗率低于5%,使育苗彻底失败。可危害苹果、山定子、楸子、杜梨、梨等多种树种的实生幼苗。一、症状病害发生在幼苗上,实际中幼苗猝死病害的总称,其症状包括以下三种:1、芽腐型播种后
2、至幼苗出土前,病原菌侵染,使种芽腐烂死亡,造成苗床或苗圃成片缺苗。2、猝倒型病害主要发生在幼苗出土后,幼苗极嫩,未木质化。受病菌的侵染,幼茎基部,产生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呈现水渍状腐烂、凹陷缢缩,病部迅速发展绕茎一周,幼苗随即倒伏死亡。幼苗倒伏与健康苗接触,湿度高时,病菌菌丝蔓延到好苗上,使好苗发病,造成成片死亡,通常称为猝倒病。3、立枯型幼苗茎干基部木质化后,受病菌侵染,基部先变色,须根开始腐烂,然后向侧根发展,以致主根腐烂,叶片干枯死亡,苗子枯死而不倒,故称为立枯病。二、猝倒型和立枯型区别1、病状。较显著的特点
3、是立枯病是站着死,而猝倒病是幼苗猝倒而死。立枯病开始产生椭圆形不规则的暗褐色病斑,后来病斑扩大,绕茎一周,病部溢缩,最后叶子萎蔫枯死。2、病征。将立枯病苗拔起,潮湿时可看到浅褐色蛛丝网状的霉,而猝倒病的病菌是白色絮状物。3、发病时间。猝倒病一般发生在幼苗前期,未出土或刚出土的幼苗发病较多,幼苗茎基部形成水渍状斑,继而病斑变黄色褐收缩,幼苗猝倒。幼叶仍为绿色,几天后蔓延引起成片猝倒。立枯病发生较晚,一般在出苗经过一段时间生长之后发生。一般发生在幼苗的中后期,患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型暗褐色病斑,病苗白天萎焉夜晚恢复;
4、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致使病苗茎基部缢缩干枯死亡。4、感病后霉状物不同。花卉苗木感染立枯病后。将立枯病苗拔起,潮湿时可见到浅褐色蛛丝网状的霉。而猝倒病苗可见呈白色紫状物。5、发病的温度不同。引起猝倒病的腐霉病菌,多在土温12-22℃时致病严重;而引发立枯病的丝核菌,在土温13-28℃之间引发。一般15℃以上引发猝倒病,20-24℃条件下易发立枯病的危害。三、病原由多种真菌引起,如腐霉菌、立枯菌、镰刀菌和丝核菌,是典型的土壤传染病。四、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有较强的腐生性,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田间,病
5、害主要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此外,带菌堆肥、农具、土壤、种子也能传播病害。没有腐熟的有机肥,高湿低温,都有利于猝倒病发生。五、发病原因1、前茬茄科作物或育过松苗或长期连作的地块,土壤中积累较多病原菌,没有消毒。2、土壤黏重、积水、板结。3、幼苗出土后遇连阴雨、光照不足,幼苗木质化程度差,抗病力低;4、播种迟、深,揭草不适时等。六、防治方法先将病苗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然后喷药防治。土壤消毒选用多菌灵配成药土垫床和覆种。具体方法是每亩用5公斤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细土混合,药与土的比例为1∶200。先将1/3的
6、药土均匀撒布作为垫土,然后将种子播在上,再将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上面,作为覆土。因为多菌灵具有内吸作用,对丝核菌和镰刀菌的防效更为明显。种子消毒,①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60℃)2小时。②用种子重量0.8%甲基托布津、1.5%多菌灵拌种。幼苗出土后,可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至1000倍液,每隔10至15天喷洒一次。3、适时播种。4、另外,还可选用以下药物(1)、猝倒病。40%乙磷铝(又名疫霉灵、三乙磷酸铝、霉菌灵、克菌灵、霜霉灵、疫霉净、磷酸乙酯铝)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75%百菌
7、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又名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30%恶霉灵水剂600倍液,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1:200的波尔多液喷雾。注意喷洒幼苗嫩茎和中心病株及其附近的病土,每7-10天用药1次,连续喷药2-3次,或视病情而定。(2)、立枯病。可选用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井岗霉素水剂10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利可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喷药防治,要选择晴天进行,喷药后可撒一些草木灰,降低土壤湿度,合理轮作,创造一个不利
8、于发病的环境条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