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92874
大小:936.00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8-10-07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标题的含义与作用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高考中,往往会从标题上出题,考查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常见主要考法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一、揣摩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走”联
2、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爸爸的花儿落了》夹竹桃凋谢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解析:揣摩标题关键词“花儿落了”文题一语双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结合文末主旨句揣摩标题深意,“走过院子
3、,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因此文题也暗含着另一层含义: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变色龙》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解析:揣摩标题关键词“变色”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联系课文内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态度发生五次变化,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因此,文题的含义其实是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皇警察。(结合主旨)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联系表层含义二
4、体会深层含义三联系全文内容四结合文章主旨小结2008年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标题有何深刻含义?“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性格畸形发展)。(标题本身是个比喻句,分析比喻义)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总结:标题含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比如变色龙不是写善于变色的蜥蜴,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
5、含义。二、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学习目标:掌握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方法。自主学习要求:独立、安静、快速地阅读学案,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形成最佳答案,并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记下来。(20分钟)1、作者为何会取这些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2、结合“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方法”和例1,解决以下问题:(2)本文题为“扯淡”,有什么作用?(3)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1、作者为何会取这些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智取生辰纲》2、《背影》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铁齿铜牙纪晓岚》5、《再塑生命》6、《矮个子的科学巨人》《“朱光亚”,永远在天
6、上亮着》概括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表现人物性格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矮个子的科学巨人》《“朱光亚”,永远在天上亮着》对比双关2、标题的作用?1、概括主要内容2、设置悬念、贯穿全文的线索3、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4、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5、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象征等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方法:1、结构上:(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贯穿全文的线索。2、内容上:(1)概括主要内容。(2)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3)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3、表现手
7、法上: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象征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文章写的是岳麓书院,为什么却以“山间小路”为题?(6分)《山间小路》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捄、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
8、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