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出土铜铍

秦俑坑出土铜铍

ID:19884272

大小:1.15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07

秦俑坑出土铜铍_第1页
秦俑坑出土铜铍_第2页
秦俑坑出土铜铍_第3页
秦俑坑出土铜铍_第4页
秦俑坑出土铜铍_第5页
资源描述:

《秦俑坑出土铜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秦俑坑出土的铜铍青铜铍、矛、殳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为金色器物产生锈蚀而苦恼。近代一些金属制品复合的工业设备、桥梁、建筑机件往往因锈蚀而毁于一旦的事实,也是不乏其例的。  探求金属表面抗锈耐腐,延长设备和用具的寿命,就成了人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德国人总算在1937年突破了这个难关,用铬酸盐处理金属表面,从而生成一层薄薄的含铬化合物的保护膜。接着,美国人也于1950年起掌握了这一工艺。他们都以此列为专利,并在联合国备案而获得了专利号。  但是,我们应该喊响这样的口号:“真正握有发明权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  我们

2、之所以要争这个权利,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提供了证据。在那里出土的剑、矛、殳、镞、鐏等青铜兵器,一当拭去上面的泥土,即显示出它们光洁、坚利、精制的本色。经激光显微光谱、质子X光萤光、电子探针和光谱分析检测,原来它们表面是一层呈青灰色的氧化膜。北京钢铁学院曾用电子探针对三棱铜镞和铜剑测定,其表层结果如下:  成份名称铬其他元素表层含量厚 度铜 镞0.87~2.23%10微米铜、锡、铅铜 剑0.6~2%10~15微米铜、锡、镍  青铜镞和青铜剑都是含锡的铜基合金,内部不含铬。同样,镞铸造的金相组织内部只有铜、

3、锡的a和δ固溶体,表而是黑色的含铬氧化层。表层一旦经过锉磨,在金相照片上再不显示铬的存在。这些兵器表面确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室曾作过模拟实验。其法是:用铬铁矿石、火硝在空气参与下,经过850℃~950℃的焙烧,浸出制备,即可得到铬酸盐或重铬酸盐。然后将重铬酸盐(NaCr2O7,可由天然碱——Na2CO3、K2CO3可由含K2CO3的草木灰和熬硝取得KNO3,分别同铬铁矿焙烧而得到),加温356.7℃~398℃,使之变为溶融状态,蘸入青铜器制品,即可得到含铬的人工氧化层。  

4、用铬铁矿、火硝制备铬酸盐或重铬酸盐的反应式如下:  2Fe0•Cr202+4Na203+7/2=4Na2CrO4+Fe202+4C02   分离出Fe2O3之后,在有CO2的参与下,铬酸盐可变为重铬酸盐:  2Na2CrO4+2C02+H2O=Na2Cr07+2NaHCO3   将重铬酸盐加温,蘸入青铜制品得到含铬化合物的人工氧化层的反应式是:  3Pb+K2Cr207=3PbO+Cr203+K3O  3Sn+2K2Cr2O7=3Sn02+2Cr203+2K2O  3Cu+K2Cr207=3Cu0+Cr203+K

5、20   秦俑兵器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的,不是偶然和个别的现象。或说,秦德“尚黑”故作染色。乍看似乎不无道理。但箭镞作为多发性的消耗品,显然没有此种必要。再秦俑服饰,色彩绚丽多姿,也不尽是一抹黑。可见防锈耐腐,以便武库中长期贮存和使用是当时真正用意的所在。这种处理工艺的结果,在河北满城汉墓中也有同样的例证。说明秦汉时期我国已纯熟地掌握了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其发明时间应说远比秦代为早。据悉,周代已有了这一制品发现的信息。  今青海、甘肃和内蒙古等地,都有铬铁矿的存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就有冬灰(或藜灰)、消石(或

6、火消)、石灰(或石墨)和朴消的记载。晋人葛洪(286~361年)在著作《抱朴子》中,也谈到醋在炼丹中的应用。应该说这些材料早在秦代已被人们所使用,只是作为文字的记载自然要晚一些时间。那么,就地取材,简便处理,效果理想,这应该说是中国式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显然比欧洲人早了两千多年,即使是在今天,它对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宇航技术的意义仍值得进一步研究。至于在古代那样简陋条件下,何以出现、又是什么样的工艺过程等等,都是尚待破解之谜。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