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73765
大小:7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07
《五脏六腑之间关系与辩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与辩证第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与辩证肝病与他脏的关系1.肝木乘脾。证见胁痛、脘腹痛、呕吐、泄泻等。2.木火刑金。证见咳血、咯血、胸痛、易怒、潮热等。3.肝不藏血致心血虚。证见心悸、心慌、易惊、头晕、失眠等。4.木盛火(炽肝木过盛致心火炽盛)。证见出血、易怒、头痛剧烈或发狂等。5.肝虚及(肾肝肾阴虚)。证见头晕目干、腰膝痠软、咽干喉痛、盗汗、男子梦遗、女子月经不调等。心病与他脏的关系1.火旺烁金。证见心烦、口舌生疮、咳嗽、痰血等。2.血不养肝。证见心悸、失眠、目视欠明、头晕、头痛、肢麻、筋掣痛等。3.火不生土。证见畏寒肢冷、心悸、心慌、气怯声低、纳
2、减、怠倦、便溏、浮肿、溺短少等。4心肾不交。证见失眠、盗汗、遗精、夜多小便等。5.引动相火下损肾阴。证见虚烦不寐、潮热盗汗、腰痠痛、梦遗等。从上述可见,心主火,肾主水,肾水本克心火,但两者的关系却可因心火引动肝火而损及肾阴。水与火宜交不宜分,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映着水与火二脏矛盾的统一。脾病与他脏的关系1.脾虚肺弱。证见气怯声低、动则气短、善太息、困倦、纳减等。肺易受邪,可使肺病日久不愈,咳喘无力,痰多稀白。2.土壅木郁。证见胀滞不适、纳呆、头晕、易怒、肿满等。3.脾虚肝横。证见食少、脘腹痛、吞酸、吐酸、易怒、多恶梦、女子月经不调等。4.心脾两虚。
3、证见神疲怠倦、头晕、心悸、失眠、健忘、四肢乏力、纳减、便溏等。5.脾虚不能制水,肾水上泛。证见水肿、畏寒、肢冷、腰腹冷痛、便溏、尿少等。从上述可见,土壅木郁、脾虚肝横,均可引致肝气横逆之证;土本克水,但脾虚反引致肾水上泛。脾病引致心肺病者,以虚证为多。肺病与他脏的关系1.逆传心包。是卫分病仍在,未传气分,已见神昏谵语的证候。2.肺虚及脾引致痰水凌心。证见气喘、气短,甚至不得卧、心悸、心慌、痰多、咳嗽。这样的病人易受外邪,甚则发热、气喘、心悸。3.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可致肾水泛滥,而成水肿之证。4.肺虚及肾。证见潮热、盗汗、气短而喘,或咳咯痰血、腰痠腿软、梦遗失
4、精、月经失调等。5.肺虚不能平木。证见咳嗽气短、吐血、衄血、胸胁刺痛、易怒、失眠,月经不调等。从上述可见,火本克金,但肺虚引致脾虚,使痰水凌心,心反受累;肺本为肾之母,但肺虚及脾,脾不制水,而使肾水泛滥,或成水肿;金本平木,但金虚不能平木,肝火易动,则证见肺虚肝盛。肾病与他脏的关系1.肾为先天之本。病重、病久必及肾,伤害元阴元阳,性命生死,关系重大,故特分开以示意。2.肺肾阴虚。证见颧赤唇红、咳嗽咽干、虚烦不眠、潮热盗汗、腰背痠痛、阳兴梦遗、小便短、大便秘结等。3.肾阴虚,肝阳亢。证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失眠、烦躁易怒、腰痠、头重脚轻等。第12页共12页五
5、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与辩证第4.肾阳虚常引致脾阳亦虚,而出现脾肾两虚。证见精神不振、面垢少华、面目或四肢浮肿、怠惰嗜卧、纳减便溏、小便清长、腰痠痛、阳萎、滑精等。命门火衰脾阳不振,则虚寒之证更严重。命门火衰与心火虚衰并见,则证见脉微欲绝、四肢厥冷之厥逆。5.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证见虚烦不眠、口舌生疮、小便短黄等。6.阴阳互根,肾阴肾阳为人身之元阴元阳,与心脏同为生命所系。若肾阳下竭,则阴无所守,五脏之阳气亦绝,证见大汗淋漓等亡阳危候;若肾阴衰竭,则阳无所附,五脏之阴气亦绝,证见汗出如油等亡阴危候。从上述可见,肾在五脏中,其作用实不亚于心脏。先天之本不能恢复,则病将不
6、愈。肾阴与肺、肝之病比较密切,肾阳命门则与心、脾之病较密切。肾水之实证绝少,水之实证多属于膀胱。前面只对病理上的五脏相互关系简单地举了一些例子,并不全面,但仍能发现,五脏的生克制化,各有特点,并不雷同。五行生克简图,只说明了五(行五脏)最简单的关系,并不代表中医五脏生克关系的全部内容。若分别从每一种病来看,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为复杂。若从生理角度来看,五行的实体—五脏,是人体的五大系统,都是重要的机构,但严格来说,五者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心—是人身的最高主宰,《内经》以君主之官称之。若从心主神明及心主血脉来看,中医的“心”,实际包括西医学的循环系统和
7、神经系统,或者说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大脑皮层。它主宰一切,故有“主不明则十二二官危”之说。诊断上则强调诊神,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藏于心,所谓神,就是心脏功能的反映。又如肾有“先天之本”之称,凡残顽痼疾或病久、病重,先天之本必受损害。温病派有“保得一分阴,则留得一分命”之说,清热养阴为治温病的两大法门。所谓阴与津,其源均在于肾。又如脾为后天之本,汉代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凡抗御病邪与扶正固本,无不依赖于恢复脾的健旺之气。《难经》所论虚损之病,后世医家一再强调“过脾则不治“”、过胃则不治”、经实践检验乃确当之论。后天之本一失,还靠什么存活呢?
8、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两大论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