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官员的尺度

批评官员的尺度

ID:19843038

大小:107.1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6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1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2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3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4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5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6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7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8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9页
批评官员的尺度_第10页
资源描述:

《批评官员的尺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批评官员的尺度——浅谈对公言论的宪法保护厉王止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

2、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周语上》2021/8/7言论自由中的公言论言论自由:是一种表达自由,是指运用话语、图像、文字、表情等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与他人交流的自由,在德国,它被称之为宪政程序的血液。言论自由中的公言论,是针对政府及其官员且涉及统治事务的政治性言论,或者涉及公共利益的非政治性言论。公言论是言论自由的一种与公民的批评权息息相关,是公民行使批评权的重要表现。现状,当公言论以批评权为载体时,容易与政府及其官员的名誉产生冲突

3、而被受压制,在我国甚至刮起了一股因言获罪的龙卷风。这里的“言”,就是指公民行使言论自由中的公言论。2021/8/7王帅案2009年,已在上海有一份体面工作的王帅,回老家灵宝市过年,他发现当地政府已建设五帝工业聚集区为名,租用大王镇农地28平方公里。2009年2月12日,王帅在天涯论坛发表一篇名为《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2009年3月6日,已回上海上班的王帅被上海刑侦队联合两名灵宝市公安人员带走。当天被带回上海市第二看守所。3月10日,王帅被转移到灵宝市看守所。3月13日,因证据不足,王帅被取保候审。2021/8/7诽谤罪是公言论自由表达的拦路虎?一、诽谤罪公

4、权力武器的三大特征:1、属轻罪,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适用次数少,1992年至2012年涉嫌诽谤罪案件公共有64件。其中公诉或自诉至法院有56件。其中判处诽谤罪的有39件。3、关注程度高,有“谤满天下”的戏称。二、诽谤罪作为公权力武器的三大罪状1、主体扩大,将政府机关纳入诽谤罪的保护主体。2、认定过宽,公诉与否由检察院决定。3、程序不当,被告人极易被定罪。2021/8/7案例分析公言论是否也受宪法保护?公言论行使为何会受到压制?公言论行使受制现象是否只存在在我国?公言论私言论言论的二元性公言论公言论的判断标准1,客体性质标准2,事务性质标准2021/8/

5、7公言论受到压制的原因1、公言论与相关权利的冲突公言论与“政府名誉权”的冲突公言论与政府官员名誉权的冲突公言论受到压制的原因2,诽谤罪立法过于宽泛《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我国保护公言论的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

6、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2021/8/7美国保护公言论的宪法依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法律,确定某种宗教信仰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言论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以鸣不平,请求政府救济的权利。“沙利文诉纽约时报”启示:尽管存在着(自由的)滥用和过度,从长远来看,这些自由在一个民主国家,促成开明的公民意见和正当和公民行为,实为至关重要。’宪法第一修正案从来不拒绝对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的言论进行保护2021/8/7各国保护言论自由的宪法依据通过对公权力的限制通过明确言论自由的种类,范围,限制条件等通过制定相关单行法来

7、落实宪法相关规定通过建立违宪诉讼和违宪审查,提供司法保障我国宪法关于公言论保护的缺陷关于表达自由内涵界定狭窄规定过于抽象、笼统,缺少保护性和限制性规定与宪法相配套的立法匮乏公民遭受非法损害后的司法救济缺失公言论保障的宪法理论基础首先,言论自由是基本人权,公言论理应受宪法的保护。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直接规定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世界人权宣言》将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庄严的载入其序言当中。宪法第2条之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8、”其次,公言论的保护是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