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

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

ID:19828259

大小:6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6

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_第1页
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_第2页
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_第3页
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_第4页
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内容摘要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当然这种理想模式中也包含着全人类所共有的某些理想特征。园林及风景审美活动是人们环境理想的具体体现。而理想环境模式的形成是与特定民族和文化的生态经验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当然这种理想模式中也包含着全人类所共有的某些理想特征。园林及风景审美活动是人们环境理想的具体体现。而理想环境模式的形成是与特定民族和文化的生态经验密不可分的(俞,1990,1990a-b)。本文将从宗教信仰和神

2、话着手,着重讨论中国文化中理想环境的空间结构特征--景观模式及其与中国文化生态经验之关系,并以此来认识中国园林美之本质。一、理想景观模式的考察  人们的景观理想深藏于人的内心深处,它与现实的景观追求和偏好有着一定的距离。个体的日常功利追求,往往掩盖着景观理想的真实面目,但正如人们的社会理想那样,景观理想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指导着人们选择、改造和创造自己生活空间的景观结构。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现实生活空间,与其它现实环境相比,具有更多的非功利性特征,所以它使人们的景观理想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

3、讲,随着人类社会理想的进一步实现,现实景观的理想成份将不断增加。所以,从选择"满意的景观"以满足其生存竞争的需要,到设计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围墙中的园林",再到城市开放绿地,最后到整体人类生活空间的优化设计,人的景观理想都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实现(俞,1991)。  那么人们的景观理想是什么?它的结构特征和基本模式是什么?  探索理想景观模式可以有多条途径,这里着重从宗教信仰和神话入手。宗教信仰和神话不但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人们的环境理想。天堂佛国、仙境神域的景观可以认为是人们的理想景观,

4、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理想景观模式的结构特征。(一)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的三种模式  这是个庞杂的领域,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些具体的事理,而着重从几个高度典型化和抽象化的理想景观模式,分析中国文化中的理想景观的结构特征。1.中国文化中的仙境和神域景观模式  昆仑山模式:无论是在上古神话中,还是在道教传说中,昆仑山都被中国人作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山仙境加以描绘。经过历代中国人千百年的加工和提炼,终于使它成为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甚至可以使人不死的理想境域。这里,我们只考查其整体景观特征:"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

5、万仞,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经》):"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quot;(《淮南子·地形训》)。可见"高"乃是昆仑这一理想景观的最大特征,意即越高越好。除此之外,昆仑山还有山崖陡峻,深渊环绕之特点:"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能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可见这昆仑山境是一孤岛。  许多学者对昆仑山之地理位置争讼不已(何,1986)。实际上昆仑山作为山的实体,其具体的地

6、理位置并不重要,在中国文化中它已抽象为一个以高峻为主要特征的理想景观模式。蓬莱模式:中国神话中的另一仙域模式是海上仙岛,有"三山"或"五山"之说。"三山"即蓬莱、方丈和瀛洲,"五山"则还包括岱舆和员峤二山。关于"五山",《列子·汤问》传:"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诸仙山又常以"蓬莱"概而名之,故可称为蓬莱模式。"蓬莱乃神仙之都,上帝游息之地,海水正黑为溟渤,无风而为波浪,万丈不可往来,惟飞仙间能到者"

7、(王圻,王思义《三才图绘》)。中国以蓬莱称谓的地名很多,但与昆仑一样,蓬莱实际上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模式,其最大特征是岛屿。有意思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蓬莱和昆仑这两个属于不同神话体系的仙境,都具有某些趋同化的特征:高峻的山体,海洋所阻隔的岛屿,非羽仙不可及。这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其景观理想的典型化、模式化的结果。  壶天模式:在中国的道教神话和传说中,还以"壶天"或"洞天"为仙境。"壶"即葫芦,在古代,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我国各民族都曾有关于人出自葫芦的神话(刘,1985)。道家之"壶天

8、"原本为葫芦之内腔。据葛洪《神仙传》载,有仙人称壶公者,悬葫卖药,夜则归宿葫中,有人随壶公入葫,唯见其中仙宫世界,楼台重门阁道。此外,"三神山"也被称为"三壶"。据王嘉《拾遗记》:"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如此看来,蓬莱模式也是一个中有空腔的大葫芦,这在王氏父子的《三才图绘》中备有详图(图1)。概而言之,对"壶天"的偏好,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模式的又两大结构特征:一个与外界相隔离的围合空间(壶腔),一个连接内外空间的狭口(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