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21735
大小:6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6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及救治 Abstract:Crushsyndromedevelopsduetomusclecrushinjuryoftenfoundinpatientsextricatedfromprolongedpressionafterdisasters.Itleadstorhabdomyolysis,kidneyfailureandhypovolemicshock.Itisachallengeforsurgeonsbecauseitisregularlyassociatedeinsur
2、vivalsoftheearthquakehasbeenabigchallengetothenephrologists.Theprehensivetreatmentincludesfieldfirstaid,pensationoffluidandcountershock,infectionprevention,nephroprotection,maintenanceofodialysis(HD),fasciotomyandsystematicalimentotherapy. Keye;renalfa
3、ilure 1挤压综合征相关概念 最早于1881年报导了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CS)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09年墨西拿地震及一战期间,Byyoglobin,Mb),于1941年提出“挤压综合征”的概念,又称Byara地震住院患者中有12%发生肾损害,其中74.6%需要透析,病死率为15.2%[1-3]。 CS是挤压伤典型的并发症,当伤处解除挤压后可能发生的,以肌红蛋白尿、高血钾、高血磷、酸中毒及氮质血症等为特点的ARF为主的症
4、候群。近年有学者倡用“挤压性ARF综合征”,还有针对ARF提出的新术语——急性肾损害(acutekidneyinjury,AKI)。有专家认为AKI比ARF更加敏感,认为其能更准确地反映疾病本质,建议在灾害挤压损伤中使用这一概念[4]。 2挤压伤、CS的原因 挤压伤和CS可认为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文献显示,RM导致ARF的发生率为20%~33%,约占ARF的5%~10%,其中创伤性原因约占30%~40%[5]。CS的主要原因有:(1)创伤:肌肉丰富部位受压或创伤,或血管损伤后缺血/再灌注,烧
5、伤组织水肿的同时无弹性焦痂限制筋膜间室容积,昏迷等情况下身体自压;(2)非创伤性RM:中毒、病毒、细菌感染、遗传性能量代谢相关酶缺乏、甲状腺机能减退、多发性肌炎等等代谢或免疫性疾病,以及癫痫持续状态等;(3)过量运动导致RM(力竭性RM):肌纤维收缩,循环量下降,细胞受损,代谢障碍,肌肉组织蓄热高温也增加代谢率和三磷酸腺苷(ATP)消耗,最终导致细胞崩解;(4)医源性因素:包扎固定、止血带及充气性抗休克裤应用不当、肌肉注射高渗液体、微波照射等。血管硬化剂、他汀类降脂药、咖啡因等亦可引起RM。 3挤压
6、伤、CS的发病机制 目前研究初步勾勒出了挤压伤及CS的发病过程(图1)。 3.1挤压伤后肌肉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四肢由于存在长骨、骨间膜、肌间隔等构成的筋膜腔,易发生挤压伤。肌肉缺血性损伤可分为始动和进展两个阶段:血供中断时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供恢复时代谢及细胞破坏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外渗,筋膜间隙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受阻,又加速血液成分渗出,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使动脉受压。影响病情进展的主要是缺血时间和筋膜间隙内压(intrapartmentpressure,I
7、CP)等因素。肌肉持续缺血6小时即会出现损伤,超过12小时则可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ICP则与组织循环明显相关,前臂和小腿后侧组织灌流停止的ICP临界值分别是8.5kPa(63.8mmHg)和4.7kPa(35.3mmHg)。此外,血压降低时,低于舒张压约2.7kPa(20.3mmHg)的ICP即可使组织血流中断。 图1挤压伤、CS的发病机制 当发生挤压伤后,创伤性失血和血管内成分渗出均可导致低血容量状态;肌肉破坏还可释放或刺激机体产生Mb、肌酸、肌酐、酸性代谢产物,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加压素
8、、血管紧张素Ⅱ、血栓素、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加之多种免疫细胞激活后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最终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3,6]。伤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显著升高,坏死组织释放大量凝血活酶,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内皮细胞损伤、酸中毒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机体出现微循环障碍,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当伤肢解除压力恢复血流后,除再灌注损伤外,还反而使有害因子大量入血,这也正是灾害事故中很多伤员被埋压时生命体征尚平稳,救出后反而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