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课件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课件

ID:19811172

大小:136.5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8-10-06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课件_第1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课件_第2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课件_第3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课件_第4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节脑寄生虫病一、脑囊虫病(一)概念脑囊虫病(cerebral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襄所致。50%~70%囊虫病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等地,是最常见的CNS寄生虫感染,也是症状性癫痫的常见病因。(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人是猪带绦虫(有钩绦虫)的终末宿主。常见传播途径是摄入带有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因不良卫生习惯虫卵被摄入体内致病;少见原因为肛门-口腔转移的自身感染或者绦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

2、蚴,蚴虫经血行播散发育成囊尾蚴,寄生在脑内。食用受感染的猪肉不能感染囊尾蚴,仅引起绦虫感染。(三)病理包囊为5~10mm,有薄壁包膜,或呈多个囊腔。儿童最常见由数百个囊尾蚴组成的粟粒样包囊。脑膜包囊导致脑脊液中慢性淋巴细胞增多,脑实质中包囊内存活的蚴虫很少引起炎症,在感染后数年蚴虫死亡后才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并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四)临床表现根据包囊存在的位置、分为脑实质型、蛛网膜型(或脑膜型)、脑室型和脊髓型。最常见的表现是癫痫发作、高颅压所致头痛和视乳头水肿,以及脑膜炎症状和体征。1、脑实质型(1)全

3、身性和部分性痫性发作:位于皮质的包囊;(2)突然或缓慢出现偏瘫、感觉缺失、偏盲和失语;(3)共济失调:小脑的包囊;(4)痴呆:分布于额叶或颞叶等;(5)急性弥漫性脑炎:罕见。2、蛛网膜型(1)头痛、交通性脑积水和脑膜炎:脑膜包囊破裂或死亡引起;(2)阻塞性脑积水:包囊在基底池内;(3)蛛网膜炎和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脊髓蛛网膜受累。3、脑室型(1)阻塞性脑积水:第三和第四脑室内的包囊阻断脑脊液循环;(2)布龙征:包囊在脑室腔内移动,产生球状活瓣(ball-valve)作用,突然阻塞第四脑室正中孔,导致脑压突然

4、增高,引起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和跌倒,即布龙(Brun)征发作,少数在没有任何前驱症状突然死亡;(3)蛛网膜下腔粘连。4、脊髓型非常罕见,可在颈胸段出现硬膜外的损害。(五)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CSF检查:正常或有轻度的淋巴细胞增多(<100×106/d)和压力升高,严重脑膜炎病例CSF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含量升高,糖降低。3、用ELISA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清囊虫抗体常为阳性。4、头颅CT和MRI:发现脑积水及被阻塞的部位,脑实质囊肿发生钙化后,CT单个或多个钙

5、化点,CT平扫见包囊为小透亮区,增强扫描为弥散性或环形增强影。(六)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1)曾居住在流行病区;(2)有癫痫、脑膜炎或颅内压升高表现;(3)血清囊虫抗体试验、皮下结节的囊虫活检和头部CT、MRI帮助诊断。2、鉴别诊断须与脑肿瘤、结核性脑膜炎等病因所致的癫痫鉴别。(七)治疗治疗猪绦虫及囊尾蚴。常用药物吡喹酮和阿苯哒唑。1、吡喹酮(praziquantel):广谱抗寄生虫药,成人总剂量为300mg/kg,脑囊虫应先从小量开始,每日200mg,分2次口服,根据用药反应逐渐加量,每日不超过1g,达

6、到总剂量即为一个疗程;囊虫数量少,病情较轻者,加量可较快;囊虫数量多,病情较重者,加量宜缓慢;2~3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4个疗程;2、阿苯哒唑(albendazole,丙硫咪唑):广谱抗寄生虫药,成人总剂量亦为300mg/kg,与吡喹酮相似,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达到总剂量为一疗程;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共治疗3~4个疗程。用抗寄生虫药物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严重的急性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骤增高,并可引起脑疝,用药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同时应给予皮质类固醇或脱水剂治疗。3、对单个

7、病灶(尤其是脑室内者)手术摘除,有脑积水者行脑脊液分流术以缓解症状,有癫痫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二、脑型血吸虫病(一)概念我国脑型血吸虫病(cerebralschistosomiasis)多数由日本血吸虫引起,本病的流行区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三省。(二)病因及发病机制血吸虫卵由粪便污染水源,在中间宿主钉螺内孵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在门静脉系统发育为成虫,数月内产生血吸虫病的症状,或迁延至1~2年后出现临床表现,原发感染数年后还可复发。日本血吸虫寄居于肠系膜小静脉,异位于脑小静

8、脉引起大脑损害,或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3%~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三)病理日本血吸虫易侵犯大脑皮质,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大细胞(肉芽肿)的炎性渗出物。(四)临床表现分两型:1、急性型:较少见,常暴发起病,脑膜脑炎表现如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偏瘫、部分性及全身性痫性发作等;2、慢性型:一般于感染后3~6个月发生,长者达1~2年,以慢性血吸虫脑病为主要表现,因虫卵所致肉芽肿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