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

ID:19782412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6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_第1页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_第2页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_第3页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_第4页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看社戏》《送考》《看社戏》    《看社戏》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散文。作家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际寄予深切的同情。文章篇幅较长,以时间为顺序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第一天晚上观看社戏的情形,以及作家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可分为四个层次:1—4段为第一层,写作家匆忙吃过晚饭赶去看社戏;第5段为第二层,写自己对社戏认识的变化;6—8段为第三层,介绍戏场的情况;9—13段为第四层,写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    作家在开篇写房东“冬冬上楼”来催,自己“夺”下儿子喝剩的玉米粥,“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

2、。这里既写出了自己的急切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四乡八村的百姓都对社戏有着浓厚的兴趣。    第二层,写自己对社戏认识的变化。就客观条件而言,这样的社戏,简陋、寒碜,带着浓郁乡间俚俗味儿。“破的帘,简易的木料,疙瘩不平的台面”,是真正的“草台野戏”,在某些城里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就精神实质而言,“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自己当初对它是“不怀好意”。但后来由于“日复一日地听”,对社戏的认识竟然发生了改变,“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这里,作家真实地道出了自己的情感认知,道出了审美层面上“俗”与“雅”的认知标准

3、问题。“雅”并不取决于它的外在条件,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与形式。对于俚俗的所谓“末流杂艺”,在没有入门之前武断地“横眉冷对、不屑一顾”,那是浅薄的表现。    第三层介绍戏场的情况,作家安排了两处照应,一处对比。“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近台早已没了空,我抱着儿子正急得上钻下拱”,与开头的“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照应。观众的多,说明俚俗的豫剧深得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反映出群众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欲。第二处是“盼着这个好日子——盼着‘社戏’,已很有些时辰了”与开头急切的赶场相互照应。“好日子”,而且盼了很久,作家才有“夺”下粥碗的急切之举。盼,显然不是因为庙会上“商贾

4、密集,百戏相随,热闹得不得了”,自己去凑热闹,而是因为作家已对豫剧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一处对比,是在第6段写戏台旁有许多的零食摊子。摊子上有“各色纷呈”的食品,价格并不便宜,但买的人却不少,作家也给儿子买了一只烤红薯。这里是有深意的。联系下文作家在后台看到的演员们寒酸的夜餐,我们便会发现,这里看似闲笔的描写其实不是虚掷的。用的不是明比,而是暗比,反映出艺人们艰难的生活处境,寄托了作家对他们的无限同情。以作家的儿子为例,他在出发之前有半碗粥没喝下去,作家买烤红薯,并不是因为儿子饥饿,而是一种解馋,一种消闲,作家自己也调侃说:“很给人一种‘暖幼温贫’之感”;而艺人们呢?在“大功率的

5、体力消耗”下,只能吃“不经饿的面条青菜”。    第四层有5个段落。第9段非常巧妙。作家对当晚蹊跷的戏名“估不透”,也就不必在这个问题上打圈圈,这就很自然地将下文的笔墨作了一个巧妙的不露痕迹的转换,不再纠缠于戏的内容,而去写自己对角色的喜好与感想了。作家偏好青衣花旦,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小碎步”和“不瘟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11段写儿子的喜好,写自己“心悸发怵”、“杞人忧天”,担心武丑翻筋斗会从台子上掉下来。12段写自己“心烦地盯着台上的一位老生”“快打熬不住”时,武旦上场“直逼老生大骂而去”,感到大欣慰,但又生出了

6、小遗憾,武旦的兰花指“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13段写观众的审美热忱集中在戏情、热闹与“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三个段落各有侧重,没有再对青衣花旦作细致的描绘。可见,作家在这里又运用了一种表中藏意的写作技巧,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深意藏埋于喜好与感想的文字背后,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艺人们有着高超的技艺,看到令人遗憾的粗大的兰花指实际上正是他们艰苦生活的缩影,看到大众真正的心理渴求与淳朴的审美趣味。这种写法是独具匠心的。    第二部分,写次日看戏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4段,写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内容比较简单,承接着第一部分的意思,

7、只是在时间上强调了一个“早”字。一是戏班的锣鼓响得早,早早地就在渲染气氛;二是看戏的人去得早,“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这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这个戏班上一天的演出是成功的,让大家还有兴致再去观看;二是当地人的确对豫剧有着浓厚的兴趣。    第二层,15—17段,阐述豫剧这一地方戏之所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作家在行文的过程中善于调整笔墨,渗透文化因素,使文章具有了文化散文的味道。先由戏名说起。作家怀疑当晚演出的《老包坐监》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不免对这种“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