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54389
大小:217.8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5
《河南南水北调受水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城区2015~2020年)二〇一四年十一月2目录一、压采范围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1(一)压采范围1(二)受水区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2二、压采目标3(一)指导思想与原则3(二)压采目标4(三)目标分解4三、压采工程措施7(一)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7(二)压采替代水源工程和管网配套工程7(三)地下水开采井封填工程8(四)地下水开采计量及监测工程9四、压采的管理措施9(一)划定禁采限采范围,强化开采总量控制10(二)完善压采配套法规,依法推进压采工作11(三)运用经济调节机制,推动地下水压采限采11(四)完善监测控制体系,强化地下水压采监督管理1
2、2(五)明确压采考核对象,完善考核指标体系12五、工程投资及预期效果分析13(一)工程投资13(二)预期效果分析132六、保障措施13(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下水压采责任13(二)拓宽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14(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14(四)加大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152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3]49号)、《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
3、总体方案的通知》(水资源[2013]305号)要求,结合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一、压采范围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一)压采范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项目设计报告等有关成果,河南省受水区范围指《南表1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范围省辖市、直管县所辖县(市)郑州市郑州市区(含上街区)、新郑市、荥阳市、中牟县平顶山市平顶山市区(含石龙区)、叶县、宝丰县、郏县、鲁山县安阳市安阳市区、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鹤壁市鹤壁市区、淇县、浚县新乡市新乡市区、新乡县、辉县市、卫辉市、获嘉县焦作市焦作市区、温县、武陟县、修武县濮阳市濮阳
4、市区、濮阳县许昌市许昌市区、许昌县、长葛市、禹州市、襄城县漯河市漯河市区、临颍县南阳市南阳市区、方城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周口市周口市区、商水县邓州市邓州市滑县滑县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受水区14,具体涉及11个省辖市、7个县级市、25个县,规划43座供水城市。本压采实施方案主要针对原规划受水城市城区,不含省内调整新增的舞阳县和镇平县,具体压采范围见表1。(二)受水区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1、地下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划定的河南省受水区总面积约4.2万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56.72亿m3/a,地下水可开采量49.13亿m3/a,其中城区可开采量6.26亿
5、m3/a。2、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及超采量受水区2012水平年地下水开采量为49.78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48.11亿m3,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68亿m3。表2受水区现状年地下水开采量及超采量省辖市、直管县开采量(万m3)可开采量(万m3)超采量(万m3)浅层中、深层小计浅层中、深层小计郑州市5782757376356461671391957379656平顶山市249632496332932402402安阳市5999664060636502601155964012199鹤壁市31721317212870047944794新乡市50718507185505142514251焦
6、作市46385463854889329942994濮阳市1914529412208620507125729414198许昌市3953311444067740561588811447032漯河市2437233372770922811 33373337南阳市680666806670490354354周口市170911939190301756719391939邓州市18704 1870419445552 552滑县2257410152358922384459410155609合计48109516753497848491272405641675357317根据《河南省超采区评价报告》成果资料
7、分析,受水区地下水超14采总量为5.73亿m3,其中浅层水超采量4.06亿m3,中深层地下水超采量为1.68亿m3。受水区现状年地下水开采量及超采量见表2。3、地下水超采引发的主要问题我省受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为维系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补排失衡,水位大幅下降,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危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供水安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开展受水区地下水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