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端午节的龙蛇结构和南北文化差异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端午节的龙蛇结构和南北文化差异研究内容提要:以原型理论分析事象和仪式,勾勒出端午节在龙蛇两个层面运行的内在结构;从而进入南北审美文化心理的比较,描画出端午节的价值走向;并从儒释道的文化结构关系观照天人分裂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端午节 龙蛇结构 文化变异 端午节研究述评 关于端午节,人类学家的研究大抵集中在几个问题上: (一)三种起源说。 1、屈原纪念说。此说最早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系角条,于节日投江以祭之。”其后《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
2、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荆楚岁时记》亦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唐宋至今,渐为定释。孟修祥、陈亮军指出“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乃至诗性智慧,融合了其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所以逐渐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从而化为民俗节日。与此相类的观点如祭伍子胥说、祭曹娥说均以人物为核心,以投江动作为关目,显示一个民族的生仪死节,但
3、基本不能穷尽端午节的源起。 2、夏至恶日说。中国古代制定历法,以北斗星的第七颗星摇光的逐月推移来测定月次。夏历建寅:夏季至,斗柄指正南,摇光星值五月区界;又夏至日午时日晷最长。即以五月五日午时定为端午,如萧放所说是在强调一种时间体验:“阴阳争,死生分”之时也,万物方盛,阳气萌作,害虫滋孽,北方有端午蛇出之说,《风俗通义》称是日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古人“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恶日”之论遂起,“避恶”、“避邪”乃至“避兵”、“避鬼”诸说纷起。与此相关,又衍生出祭天祈年说和恶日续命说:陈久金、卢莲蓉考西周古越人以夏正
4、五月为新年,范红考华夏族夏至有祭天祈年仪式,又涉元宵节俗,关童从宇宙创生的数理序列阐释端午节并援用巫术原理构建“恶日避忌”和“续命祈愿”的双重行为模式,乃至祈求生育和成人仪式并举的民俗模式。这类观点可以阐释端午节俗的仪式事象及文化心理,但不足以形成起源的观点。 3、祭龙图腾说。《记纂渊海》引《岁时记》云:“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越绝书》以为勾践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以雪耻复国。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域一个龙图腾阖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孙适民认为屈原选择这一祭龙日投江有安顿灵魂、乘龙升天的意思。这类观
5、点实不可以小觑,但尚存疑问:第一,吴越民族是不是龙图腾民族?第二,勾践为什么单单择五月五日这一天操练水兵?第三,闻一多悟到鱼变为龙,孙适民悟到飞龙在天,这又与勾践操练水兵和龙图腾有什么关系?等等。这是否是端午节源起的真正原因所在,尚须后论。 (二)仪式事象的三个层次。 1、龙舟竞渡。容观琼的考察证明龙舟竞渡起源于古越族的图腾祭祀,最早在春季举行,不在端午。张君认为竞渡起源于南方水居民族庆祝龙神再生的祭典,与闻一多略同。方桢、杨津津通过对汉、苗、傣龙舟竞渡的比较,认为苗、傣受汉族影响各自形成龙舟节和泼水节,值得重视。当然更值
6、得重视的是苗族的施龙洞龙舟节,关于这个传说分四个节奏:恶龙逞威,人民复仇;龙气阴霾,母子驱邪;分食龙肉,惩恶扬善;恶龙忏悔,龙舟竞渡。最重要的是龙并非祭拜之物,而是异己之物:邪恶而被报复、忏悔乃成神物。这里包含了一个与龙对抗又互相涵化的结构。 2、祛邪禁忌。有采艾射柳、女儿制香囊、男孩戴五色线等节目。刘桂秋认为采艾蓄药捻草拈花在夏代就开始了,一般文化心理就是“祛病避邪、祈求平安”;宁昶英认为射柳源于契丹人的“黑巫术”,旨在祭祖制敌;程大力认为柳叶和剑有象征意义,喻云雨关系。《江乡节物词·小序》记杭州妇女制小绣袋“贮雄黄,谓之雄黄
7、荷包。彩绒线裹铜线为五色符,谓之裹绒铜钱。皆系襟带间以辟邪。”民间乃有抢女儿香袋的习俗。《辽史·礼志》载:“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且“重臣僚昧爽赴御帐,皇帝系长寿彩缕,升车生引北南臣僚,合班如丹墀之仪,所司各赐寿缕。”同书又载:“以五色彩丝为索缠臂,谓之‘合欢结’”。《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俗以此日取蟾蜍为辟兵,六日则不中用。”《抱朴子·内篇》:“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目赤,颌下有丹书八字。体重而跳捷,以五月五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
8、兵。若敌人射己,弓矢弩皆反还自射也。”呵见端午节女子所佩诸物由丹墀重地究至万岁蟾蜍,而蟾蜍与月亮神意共构,乃有月老赤绳传说。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