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

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

ID:19729348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5

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_第1页
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_第2页
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_第3页
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_第4页
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探讨:随着计算分析手段以及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结构工程师有可能在一定限度内设计出远超过现行规范所规定的伸缩缝间距的超长混凝士结构,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是解决超大面积楼盖温度应力的新技术,这样可使结构受拉区域预先受到压应力作用,而这种压应力将能抵消一部分或全部由使用荷载或温度所产生的拉应力,从而推迟裂缝出现的时间和减小裂缝的宽度,提高结构的刚度。笔者结合工程案例,对本文展开了一系列探讨。  关键词: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混凝土  1工程概况  某中心工程分为A、B、C、D四个区,其中A、B区主体相连,长148.1m,宽24.4m。为有效抵抗温度收缩

2、应力,在A、B区地下一层墙体、地下一层顶板、三、五、十五层顶板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预应力筋采用1860级钢绞线,钢绞线结构1×7,直径D=15.20mm,面积140mm2,伸长率≥3.5%,无粘结塑料皮厚度O.8~1.2mm,张拉控制应力为0.75,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张拉预应力筋,张拉施工采用应力应变双控。张拉端锚具采用夹片式锚具,固定端采用挤压式锚具,均采用DZM系列锚具。按规范要求,锚具采用I类锚具:锚具效率系数ηa≥O.95,试件破断时的总应变En≥2%。  该工程的基本特点有:  (1)超大面积、超长度连续预应力楼板结构的设计施工在国内少见,后张预应

3、力结构内力及变形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复杂;  (2)为解决超长超宽楼板混凝土的收缩问题,楼板设置了后浇带,预应力筋的二次设计、施工及张拉与施工流水相结合,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  (3)后浇带的设置数量及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预应力的张拉时间的设定对混凝土有效应力的建立影响较大,同时,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钢筋的设置、混凝土的养护等因素对无缝设计施工的影响也很大。  2该工程中几项关键技术  2.1预应力钢绞线固定  该工程中混凝土楼板设计为多跨连续双向板,无粘结预应力筋需要配置成两个方向的悬垂曲线。无粘结预应力筋相互穿插,施工操作较难。所以在施工前应计算

4、出各向无粘结筋各搭接点的标高并作比较,将标高点低于与其相交的各筋的无粘结筋先放置,按此规律编出全部无粘结筋的铺设顺序。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通常是在底部钢筋铺设后进行,水电管线一般宜在无粘结筋铺设后进行,且不得将无粘结筋的竖向位置抬高或压低,支座处的负弯矩钢筋通常是在最后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应严格按设计要求的曲线开头就位并固定牢固,其垂直方向位置可用支撑钢筋或马凳控制,其间距为1~2m,无粘结筋的水平位置在图中用铁马凳固守好。在支座部位,无粘结筋可直接绑扎在梁或墙的顶部钢筋上;在跨中部位,无粘结筋可直接梆扎在板的底部钢筋上。  锚固端的固定  预应力钢筋的锚固端一般设置于

5、构件的端部或中部。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锚固端采用挤压锚具采取内埋式做法(见图1)。    图1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固端节点大样  对多根无粘结预应力筋,为避免内埋或锚固端拉力过于集中致使混凝土开裂,可采取错开位置锚固,分段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端应设在板面的凹槽处,其锚固端埋设在板内。在预应力筋搭接处,由于无粘结筋的有效高度减少而影响到混凝土的抗弯能力,在锚具附近的混凝土将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引起的应变超出混凝土允许应变值时将产生裂缝,此时需增加一些非预应力钢筋来补足(见图2)。    图2无粘结预应力筋搭接铺设分段张拉构造  锚固位于柱端时,应考虑锚具的形状和尺寸,避免与柱钢筋相

6、碰。同时锚固端应采取构造措施避开梁柱核心区,以减少对节点核心区的削弱。  2.1.2张拉端固定  张拉端模板应按施工图中规定的无粘结预应筋的位置钻孔,张拉端的承压板应采用钉子固定在端模板上或用点焊固定在钢筋上。无粘结预应力曲线或折线筋末端的切线应与承压板相垂直,曲线段的起始点至张拉端锚固点应有不少于300mm的直线段。凹口采用塑料、泡沫或木块等形成(见图3)。    图3无粘结预应力筋板面张拉端节点大样  2.2预应力钢筋张拉前的混凝土裂缝控制  (1)合理留设后浇带,避免在预应力开始工作前结构出现收缩裂缝。留设后浇带对减少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十分重要。一般混凝土浇筑24~3

7、0h达最高温度(比入模温度高约30~35℃),此时水化热温差最大,10~30d降至周围温度,此期间混凝土产生15%~25%的收缩,此为“早期裂缝活动期”。往后3~6个月,混凝土收缩完成60%~80%,可能出现“中期裂缝”。一年左右,混凝土收缩完成95%,可能出现“后期裂缝”。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带间距20~30m,保留40~60d(“早期温差”及至少30%的收缩已完成)。但后浇带间距小会造成施工时间过长、锚具使用过多,根据施工经验,采用早期张拉部分预应力筋的方法,后浇带的间距可为50~80m。后浇带留的时间最好为2个月,不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