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97057
大小:3.07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8-10-05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方案(案例分析)北京土人景观前言:当北京城遭遇大雨,行人、车辆不能正常运行;当南方河水漫道,人们不能正常生活,甚至危及到人们生命,更多当......,防洪筑堤,城市道路改造,河流再生,生态设计等,已成摆在当今设计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案例也正是这些问题的答案所在。——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主要设计人:俞孔坚、刘玉杰、刘东云、宁维晶、凌世红、李鸿、金园园、张培、阕镇清、蔡红梅、葛旻昱;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
2、究院;项目建设地点:浙江台州市黄岩区;设计时间:2002年3月-2004年1月;竣工时间:2004年3月1、概述:永宁公园位于永宁江右岸,总用地面积约为21.3hm2永宁江孕育了黄岩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堪称山灵水秀,自古以来为道教胜地,鱼米丰饶,盛产黄岩蜜桔;现代则有“小狗经济”之源,模具之乡等美誉。然而,近几十年来,人们并没有善待这条母亲河。由于人为的干扰,特别是河道硬化和渠化,导致河流动力过程的改变和恶化,水质污染严重,河流形态改变,两岸植被和生物栖息地被破坏,休闲价值损毁。永宁江公园对黄岩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有很多的意义。如何延续其自然和人文过程,让生态服务功能与历史文化的信息继续随河水流淌
3、,是设计的主要目标。2、设计战略为实现此目标,永宁江公园方案提出以下6大景观战略。2.1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设计开展之初,永宁江河道正在进行裁弯取直和水泥护堤工程,高直生硬的防洪堤及水泥河道已吞啮了场地1/3的滨江岸线(图01,02)。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是能否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河道渠化工程。图01水泥硬化和渠化的永宁江段(由侧下半部)与生态保育和恢复后的永宁江段(上半部分,左侧为永宁公园)的对比图02公园场地现状:硬化的防洪堤考察完场地后,设计组即向当局最高领导提出了停止工程的建议,并向有关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生态防洪和生物护堤的介绍,列出河道渠化的害处。最终使当局认同了
4、生态设计的理念,并通过行政途径停止了“水利工程”。接着,进行了流域的洪水过程分析,得出洪水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提出通过建立流域的湿地系统,来与洪水为友,把洪水作为资源而不是敌人(图03,04)。图03洪水泛滥安全格局分析,作为公园生态防洪设计的依据图04公园高程设计和内河湿地系统在此前提下,用3种方式改造已经硬化的防洪堤:江堤改造方式之一: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前提下,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将原来的垂直堤岸护坡改造成种植池,并在堤脚面一侧铺设亲水木板平台江堤改造方式之二: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前提下,放缓堤岸护坡,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将原来的垂直堤岸护
5、坡堆土,改造成种植区,并在堤脚铺设卵石,形成亲水界面;江堤改造方式之三: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前提下,放缓堤岸护坡,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全部恢复土堤,并进行种植三种软化江堤的改造方式由东向西逐渐推进,与人的使用强度和城市化强度的渐变趋势相一致。剩余的西部江堤设计是在没有经过渠化的江堤上进行的,方式如下:江堤改造方式之四:根据新的防洪过水量要求,保留江岸的沙洲和苇丛作为防风浪的障物,并保留和恢复滨水带的湿地;完全用土来作堤,并放缓堤岸护坡至1:3以下;部分地段扩大浅水滩地,形成滞流区或人工湿地、浅潭,为鱼类和多种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繁育环境和洪水期间的庇护所;进行河床处理,
6、造成深槽和浅滩,在形成的鱼礁坡上种植乡土物种,形成人可以接近江水的界面。江堤的设计改变了通常单一标高和横断面的做法,而是结合起伏多变的地形,形成亦堤亦丘的多标高和多种断面的设计,形成丰富的景观感受(图05~11)。图05公园总平面图图06恢复后的堤外生态湿地图07恢复后的堤外生态湿地图07恢复后的堤外生态湿地图09当地乡土茅草作为固堤材料,成为颇受欢迎的自然游憩地图10漂浮于湿地之上、与洪水相适应的景观盒图11当地乡土茅草作为固堤材料,成为颇受欢迎的自然游憩地2.2一个内河湿地,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本公园设计的第二大特点,是在防洪堤的外侧营建了一块带状的内河湿地。它平行于江面,而
7、水位标高在江面之上,旱季则开启公园东端的西江闸,补充来自西江的清水,雨季可关闭西江闸,使内河湿地成为滞洪区。尽管公园的内河湿地只有2hm?左右,相对于永宁流域的防洪滞洪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但如果沿江能形成连续的湿地系统,必将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这样一个内河湿地系统同时为乡土物种提供了一个栖息地,同时创造了丰富的生物景观,为休闲活动提供场所(图12~17)。图12内河湿地,具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