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元素资料

民间传统元素资料

ID:1968401

大小:159.5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1-14

民间传统元素资料_第1页
民间传统元素资料_第2页
民间传统元素资料_第3页
民间传统元素资料_第4页
民间传统元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间传统元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民间娱乐第一节 民间曲艺   一、杭州评话   俗称“大书”,为江南评话的一支,即用杭州方言说表的评话,起源于南宋。杭州评话系一人说表,只说不唱,用扇子、手帕作道具,以醒木拍桌来加强气氛。有的重说表,擅长表现历史故事,描述细致人微,维妙维肖。有的重演装,擅长侠义小说,讲究口、眼、身、法、步、音容笑貌,活灵活现。   杭州评话传统书目,分三大类:一类是“长靠书”,如《封神演义》、 《东、西汉》、《三国》、《隋唐》、《杨家将》。等;一类是“短打书”,如《水浒》、《金台传》、《七侠五义》等;一类是“官带书”,如《包公案》、《海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移植创作

2、演出《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十多部新书。   二、杭州评词   俗称“小书”,由明清南词演变而成,用杭州方言说唱、表白。杭州评词形式,以一人说、表、拉、唱为主。说表时以扇子、手帕作道具,唱时伴以胡琴,唱东乡调,七字句。传统书目取材大都为深闺爱情、才子佳人。如《双珠凤》、《珍珠塔》、《黄金印》、《白蛇传》、《粉妆楼》、《白鹤图》、《双金花》等,一部书少者可说十五天,多者可达一月。创作新书有《苦菜花》、《平原枪声》等。   三、杭州滩簧   简称“杭滩”,为江浙滩簧一支,用杭州方言演唱。据传,杭滩起源于宋室南渡,康王建都杭州,患病在床,杭人为迎逢康王,创造这种坐唱

3、曲艺形式,故又有“安康”之称。杭滩以坐唱形式,五、七人为堂,也有多至九及十一人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种;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彩旦、小旦、老旦。艺人自操乐器,边拉边唱。乐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筝、笙、箫、笛、鼓板,有时也用洋琴。曲调包括滩簧、弋腔、昆曲和小调等,曲牌有“西江月”、“点绛唇”、“醉花荫”、“满江红”等二十多种。   杭滩传统曲目分前、后滩两类。前滩如《琵琶记》、 《西厢记》等,每本以四、五回为主,每回由若干曲调组成。后滩如《卖草囤》、《荡湖船》、《马郎荡》等,以唱小调为主,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另有单篇,以唱为主,如《万罗灯》、《西湖十景》等。   四、杭 曲   系

4、清末民初由地方曲种宣卷衍变而成。初用小木鱼敲打伴奏,由两人对唱,大都演唱因果报应、惩恶劝善一类故事。后改用胡琴、三弦等弦乐伴奏。曲调有“平板”、“大陆板”等,曲目有《珍珠塔》、《黄金印》、《白蛇传》等。“杭曲”之名,系1950年后改称。   五、说 唱   杭州地方曲种之一,是由30年代民间艺人所演唱的醒世笑谈、独脚戏、双簧以及四簧等形式逐步演变而成。由两人以杭州方言说笑逗唱。   六、小热昏   俗称“卖梨膏糖”,始于清光绪年间,原为一种以唱新闻、宣传商品广告的说唱,以卖梨膏糖代票。后有杜宝林根据其唱调,说唱各种笑话和时事新闻,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取艺名为

5、“小热昏”。后即以“小热昏”为曲种名。小热昏,多在露天演唱,形式简单,一副三角架,一张长凳,代表舞台,一人或二人一搭一挡说唱,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一般先敲小锣,招徕观众,接着讲笑话,说新闻,最后唱长篇。常用曲调,有“锣先锋”、“三巧赋”、“东乡调”以及“五更”、“四季”、“十叹”等流行小调。   七、隔壁戏   俗称“鸟春”、“春戏”,是由南宋时.的口技“吟叫”、“叫声”、“学乡谈”逐步衍变而成的口技剧。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隔壁戏”条记载:“以八仙桌两张,横摆叠起,围以布幔,一人藏于内,惟有扇子一把,钱板一块,能作数人声口,鸟兽叫唤,以及各物响动,无不确肖,初不料其一人所作也。”大

6、都在喜庆寿诞作堂会演出。隔壁戏传统曲目有《萧山人拜门神》、《火烧豆腐店》等。   八、双 簧   表演者两人,一人藏在后面又说又唱,不出头露面;一人坐在前面,不说不唱,只按照后面一人说唱或说讲的内容,表演各种动作,使观众看来好像是他自己说唱一样。有时也故意露出破绽,以逗引观众发笑。《杭俗遗风》“双簧”条记述:“一人坐于前,一人伏坐者之后,伏者说唱各种,前坐者即口张颐动,拳做脚踢,演出种种姿势以应之,唯不得开声。谓之双簧,无非取笑一时而已。”   九、唱春调也叫“孟姜女调”、“四季调”。大都一人拉胡琴,一女孩唱,除茶楼酒肆卖唱外,亦有在街头巷尾,夏令纳凉时演唱。孟姜女调,常为十二叠,按十

7、二个月顺序,每月一叠;也可按四季分为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声。所唱有《孟姜女十二月花名》、《梁祝十二月花名》、《赵五娘四季调》等。十、堂 名.   《杭俗遗风》记述:“堂名即清音班,多自姑苏来者,共有十余班,有万福、全福、增庆、增福、双寿、双桂、福寿、荣华、秀华等班。每班以十岁以上至十五、六岁之儿童八人,一式装束,四季衣服,均皆华丽,吹弹歌唱,各句戏文,昆腔居多,近今亦会唱徽调,敲打十番锣鼓,闹龙舟等锣鼓。”清末民初,堂名极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