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37772
大小:15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04
《马传染性贫血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传染性贫血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1、临诊稽留热或间歇热,发热期以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变化明显,无热期症减轻或暂消失。本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国。2、病原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是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成员。 马传贫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能生存两个半月,将粪便堆积发酵时,经30分钟即可死亡。2%~4%氢氧化钠液和福尔马林液,均可在5~10分钟内将其杀死,3%来苏儿液可在20分钟内杀死。日光照射1~4小时死亡。在-20℃左右病毒可保存毒力达6个月到2年。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2、,煮沸立即死亡。3、流行病学易感动物:马>骡>驴,进口及良种马易感较强.传染源:病马和带毒马。传染途径:吸血昆虫叮咬、消化道感染、注射针感染等。流行性:地方流行或散发。无严格季节性。死亡率:新疫区死亡率高,老疫区多为慢性,死亡率渐下降。发病条件:环境因素能促使本病发生。3、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0~40天,人工感染平均为10~30天,短的5天,长的达90天。 以发热、贫血、出血、黄疸、浮肿、心机能紊乱、血相变化和进行性消瘦为特征。 发热:发热类型有稽留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稽留热表现为体温升高40℃以上,稽留3~5天,有
3、时达10天以上,直到死亡。间歇热表现有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亚急性及部分慢性病例。慢性病例以不规则热为主,常有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的逆温差现象。 贫血、出血和黄疸: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苍白或黄染。在眼结膜、舌底面、口腔、鼻腔、阴道等黏膜等处,常见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点(斑)。心机能紊乱:心搏亢进,节律不齐,心音混浊或分裂,缩期杂音,脉搏增数。 浮肿:常在四肢下端、胸前、腹下、包皮、阴囊、乳房等处出现无热、无痛的浮肿。 血相变化: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加速。白细胞减少,丙种球蛋白增高,
4、外周血液中出现吞铁细胞。在发热期,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退热后,淋巴细胞增多。 根据临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病型。 急性型多见于新疫区流行初期,主要呈高热稽留,病程短,病死率高。 亚急性型多见于流行中期,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间歇热,有的还出现逆温差现象。 慢陛型常见于老疫区,病程较长,其特征与亚急型相似,但逆温差现象更明显。4、病理变化急性型呈现全身败血变化。浆膜、黏膜、淋巴结和实质脏器有弥漫性出血点(斑)。脾急性肿大,暗红或紫红色,红髓软化,白髓增生,切面呈颗粒状。肝肿大,黄褐色或紫红色,肝细胞索变性与
5、中央静脉、窦状隙淤血交织,使肝切面形成豆蔻状或槟榔状花纹,故有“豆蔻肝”或“槟榔肝”之称。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以贫血、黄染和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为主,全身败血变化较轻。5、诊断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原分离与鉴定:将可疑马的血液接种易感马或用其制备的白细胞培养物,分离病毒(通常不用)。免疫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血清学检查: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需经AGID证实)、补体结合试验、
6、荧光抗体试验。病料采集:采集可疑马的血液备用。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马梨形虫病、马伊氏锥虫病、马钩端螺旋体病、营养性贫血鉴别。6、防治为预防和消灭马传贫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颁发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试行办法》的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马群的抗病能力。搞好马厩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消灭蚊、虻,防止蚊、虻等吸血昆虫侵袭马匹。发现患病马匹立即上报疫情,严格隔离,扑杀病畜,其尸体、病死马尸体等一律深埋或焚烧。污染场地、用具等严格消毒,粪便、垫草等应堆积发酵消毒。经检疫健康马、假定健康马,紧急接种马传贫
7、驴白细胞弱毒疫苗。不从疫区购进马匹,必须购买时,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经过临床综合诊断和2次血液学检查,确认健康者,方准合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