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09139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04
《高校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策略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策略研究:学校共青团是全团工作的重点,高等学校院系共青团在三级管理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全面、立体地接触青年;有学科个性特色;有专业教育优势、工作队伍实体化。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受到来自社会、教育改革和青年大学生新特点的挑战;目前院系基层工作在观念、整合资源、干部队伍几个方面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找准切入点,以青年学生为本,整合资源,加强交流合作研究。 关键词:院系共青团;青年大学生;基层工作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做好青年工作与党的事业能否长盛不衰息息相关。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党的工作
2、和学生工作的生力军。高等院校中共青团员高度集中,当今大学生可谓“全民皆团”,高校团组织建设和工作在全团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战略地位。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学术界对高校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研究较少。国际上,政治色彩浓厚的官方青年组织不多。高等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但国外学者对我国高校共青团的研究有限。当前,关于我国高校共青团的研究大都从高校整体层面来考察共
3、青团基层工作,以院系共青团为视角研究基层工作的不多,对如何完善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针对我国高校院系一级的共青团基层工作理论探讨,是对当前研究不足的补充。教师论文发表教学论文发表数学论文发表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教育论文发表X 一、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作用和特点 (一)院系共青团的桥梁作用 团的不同组织层级在实现团的功能上有不同的侧重。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处于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最直接地面向青年开展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的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1]共青团是党联
4、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更是联系学校党委和大学生青年的桥梁。我国高校共青团内部以三级管理为主,即“校团委——院系共青团(学院团委或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的管理体制。校团委领导全校共青团工作,对全校共青团工作做全局把握,制定全校共青团工作规划,监督、指导院系共青团实施执行,全面管理校内共青团事务;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团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单位,由单个、不同的青年大学生组成,是共青团教育、管理、服务青年大学生最直接的组织;院系共青团处在校团委和班级团支部之间,管理院系各个专业、班级团支部,是班级团支部各种信息反馈和传递的主要阵地,也是上级团
5、组织工作意图实现的主要力量,所以院系共青团是校团委和团支部之间的特殊“桥梁”。院系共青团开展工作处在中观层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大局性、具体性,既不同于校团委的宏观指导,也有异于班级团支部的微观控制。 (二)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在三级管理中的特点 1.立体、全面地接触青年。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由于院系共青团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所以直接面对和接触大量的青年学生,另外通过院系学生会、班干部和班主任,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可以说,校团委重在面,团支部重在点,而院系共青团的教育管理服务有点有面,既有宏观指导,也有个性服务,形成了立体
6、的共青团工作第一线。 2.学科个性特色。开展团的各项活动时,院系共青团注重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开展的活动有规模、有影响、针对性更强,有时甚至与校团委组织的活动不相上下。而相比之下班级团支部由于资源有限,其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是远不能及的。 3.专业教育优势。院系共青团和教学院系存在天然的联系。院系共青团同时受到校团委和院系党委(党总支)的领导,除了共青团工作外还要协调、协助做好院系的各项工作,大量时间与专任教师并肩工作。校团委、班级团支部与授课专任教师联系的紧密程度远不如院系共青团,院系共青团能够整合教学院系的资源,在开展青年工作时更具有
7、针对性。 4.工作队伍实体化。在工作队伍方面,院系共青团有专兼职团干部组成,包括团委(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团支部书记等,院系团委(总支)书记领导和管理这支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以实体存在、具有高度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依靠的主要力量。 二、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程度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变革导致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引起了物质利益的重新分配,市场经济中体现的独立、平等、自由竞争,更容易被广大青年接受。青年大学生更加
8、崇尚民主、自由,他们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公平竞争观念、自由意识等。高等学校在服务社会、“走出象牙塔”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经历“去学术化”和思想多元化的过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行政倾向等不良风气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