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06806
大小:5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4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06韦庄(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06韦庄(一)下面我们要讲韦庄的词了。 我们在讲温庭筠的词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温庭筠的词比较是客观的,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说这个女子“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这个女子是悲哀,是欢喜?是相思,是怀念?他说了吗?没有说呀!就是我们讲的第一首,“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所呈现给我们的也只是一幅图画,没有强烈的鲜明的主观的感情的叙述和说明。这正是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歌筵酒席之间写给美丽的女子去歌唱的歌词,诗人在写词的时候没有像作诗的时候有一个言志的意思,说我要表达某一种感情和心意
2、。“言志”,就是说我自已的志意。歌词的作者没有这一种意识存在。他客观地写一个美丽的女子,不表达自己主观的感情。可是作品的美感却给我们一种感受,它的语言符号,它的语码给我们一种联想,把它的意义加深了,这是词第一步的进展。但是,它还保留了没有主观思想和感情的特质,它只是写美丽女子香艳的歌词。 到了韦庄的时候,词的发展就有了一点的进步。韦庄的词有了什么呢?有了主观的抒情。温庭筠他在语码里所透露的,有没有他在生活上仕宦方面、政治方而被迫害或者不得意的托喻?我们上一次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他的词也许有这种托喻的可能、但是他没有直接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
3、不相信张惠言话的缘故。因为作者自己没有主观的感情的表现,而屈原是有的,我们相信屈原有托意,因为屈原曾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他把他对于国家的忠爱,做了主观的表现和说明。他不是只用美女的形象,可是温庭筠只有美女的形象,没有表现主观的感情。因此,我们不能够肯定说温庭筠那些个词里边果然是有一种喻托。这就是大家不完全相信张惠言解说的缘故。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就是所写的情,只以爱情为主,跟他所写的诗有一种士大夫读书人的理想
4、和志意是不相同的。只是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他写的爱情歌曲是有主人公的。温庭筠所写的歌词都站在女子的身份上说话,韦庄则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情,主观的感情。且看韦庄的两首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女冠子》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他说的“分明”,直接,跟温庭筠的作风迥然不相同。温庭筠是那样的客观,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感情。而韦庄所写的,你看他多
5、么样的直接,多么样的真率。“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个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温庭筠从来没有说过这祥直接的话、韦庄说了:“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6梦见什么?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谈话。“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的美丽,“依旧桃花面”。而且说话时的表情,古代女子都比较含羞、羞怯,说话时常垂下眼,低下头
6、来,“频低柳叶眉”。说“半羞还半喜”,中国过去的女子都是如此的。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是一方面她又很羞怯,“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梦中也梦到又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不能忍受的悲哀。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不但这一首词,还有: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荷叶杯》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他说“记得那年
7、花下”,这是韦庄和温庭筠非常明显的差别,这么主观,这么直接,这么真率,这么明显。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之下,一个深沉的安静的夜深人定的夜晚。在什么地点?是“水堂西面画帘垂”。是深夜,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的(这是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也不一定韦庄所爱的女子真的姓谢。从唐朝以来,谢娘、杜娘都当做一般美丽女子的代称了)。见面的地点是在四面有水池环绕的一个厅堂,在这个水堂的西边,“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我们两个人双手相携,互相定了一个期。期,是一个约期,一个应许。一个承诺,一个约言。我们两个人订了这样坚定的不改的约言。
8、可是结果呢?人间的事,常常跟你内心的理想是相违背的。正如冯延巳的词所说:“天教心愿与身违。”(《浣溪沙》)他说执掌命运机会的上天,常使我们内心的愿望与我们本身的现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