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紫茎泽兰茎粉对孔雀石绿吸附性能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紫茎泽兰粉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研究学生:于彬彬指导教师:王立娟教授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林产化工2007级1班2011年6月8日2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紫茎泽兰粉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研究指导教师王立娟教授专业林产化工2007级1班学生于彬彬2010年12月22日题目名称:紫茎泽兰粉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研究任务内容(包括内容、计划、时间安排、完成工作量与水平具体要求)孔雀石绿分子式:C23H25ClN2中文别名:中国绿;苯胺绿;碱性孔雀石绿
2、;品绿;盐基块绿。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菌剂,可致癌。孔雀石绿极易溶于水,因水溶液呈蓝绿色而得名,属三苯甲烷类染料,常被用于制陶业、纺织业、皮革业、食品颜色剂和细胞化学染色剂染料,在水产业和动物饲养中作为抗菌剂,人们也用其来防腐和抗菌。孔雀石绿在人体和鱼体内很容易转化为白—孔雀绿,该物质能促使肿瘤的生长,因此若孔雀石绿沉积在鱼体内以及动物奶汁和其他食物中,通过食物链到达人体内,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在人体内残留时间长,对人体的危
3、害巨大。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较多,但大部分成本较高。近年来,生物质吸附剂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由于生物质材料的资源优势和吸附后可再利用性。紫茎泽兰是一种入侵性植物,生命力旺盛,其中含有黄酮类物质。本论文利用提取过黄酮类物质的紫茎泽兰茎粉为对象,研究其吸附孔雀石绿的性能。主要研究改性条件、pH值、吸附剂的用量、吸附时间的影响等,最终计算出其模型参数。3.14~3.21通过期刊网查阅中、外文资料;3.22~3.28根据所查文献并结合本实验特点,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3.29~4.1实验前期准备,包括仪器、药品的购买,玻
4、璃仪器的清洗、实验设备的调试和校验;4.1~6.1实验研究阶段,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6.2~6.15撰写毕业论文其中:参考文献篇数: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3篇以上)论文字数:1.2万字以上专业负责人意见签名:年月日紫茎泽兰茎粉对孔雀石绿吸附性能的研究摘要紫茎泽兰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它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研究进展也相当迅速。不过,将其用作吸附剂的研究还相当的少。本实验是以紫茎泽兰茎粉为原料,吸附水体中的孔雀石绿,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通过研究改性条件、pH、温度
5、、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等条件,得出最佳吸附量时的pH为8左右,吸附剂用量约为80mg,吸附时间为4h左右。对于温度,本实验研究的为20℃-40℃范围,其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效果越明显。通过红外谱图,研究其吸附孔雀石绿后的表面形态。最终计算出模型参数,吸附等温线结果与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模型吻合,吸附机理为化学吸附。关键词:紫茎泽兰、孔雀石绿、吸附条件StudyoftheadsorptionofmalachitegreenonEupatoriumstemsp
6、owderAbstractEupatoriumisakindofalieninvasiveplants.Currently,ithasbeenstudiedonmany.Itisintheagriculturalandindustrialresearchprogressquiterapidly.However,itisusedasadsorbentalsoistheleast.Inthisstudy,eupatoriumstemspowderasrawmaterialistheadsorptionofmala
7、chitegreeninwater,topurifywatereffect.Modificationconditionsthroughresearch,pH,temperature,adsorbentdosage,sorptiontimeconditions,TheoptimumadsorptioncapacityaroundthetimeofpH=8,thebestadsorbentdosageofabout80mg,abouttheoptimumadsorptiontimewas4h.Forthetemp
8、erature,theexperimentalstudyof20℃-40℃,andtheresultsshowthatinthistemperaturerange,asthetemperaturerises,theadsorptioneffectismoreevident.Byinfraredspectraand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tostudythesurfac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