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527195
大小:6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3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银行理财与风险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球金融危机下的银行理财与风险管理徐庆宏何兵徐庆宏、何兵,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成都,610074孙从海孙从海,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成都,610039摘要:全球金融风暴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目前仍在讨论与观察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尚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金融业亦很难独善其身,新兴的中国银行理财市场面对着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其发展之路在何方。本文在一个基础性的金融理论框架内讨论了银行理财市场的风险传导机制,并试图给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策略。关键词:金融动荡;银行理财;风险管理此次起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现在演变成全球金融风暴的事件引起了人们持续的关注与思考,对于此事件发生成
2、因、影响以及各国政府救市政策的讨论似乎仍未达到共识性的高度。至于说此次事件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各国金融制度演变以及对金融业发展、经济增长等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更需作进一步的观察和求证,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全球化、市场化进程中的转型经济体,刚刚兴起且看似蓬勃发展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是否会因此次全球金融风暴而受到方向性的质疑与转向,理论上厘清银行理财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在目前的情形下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一、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演变与风险管理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包括:以存款形式存在的负债和以贷款、证券等形式存在的资产,其收入来源于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收入,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借贷主体和
3、证券发行主体违约造成的损失。因此,在传统银行经营的模式中,因受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约束,银行经营并非是追求贷款价格(利率)的最大化,而是追求风险与收益的最佳组合。信贷配给成为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借贷主体的信用甄别和证券的信用评估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从社会的角度看,存在着资源耗费或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倾向。纵观整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银行业担当着资源配置或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银行业因累积了巨额的金融风险而显示出极度的脆弱性,在历次经济危机中自然首当其冲,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司空见惯,极大地影响着
4、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现代金融体系的结构演变,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产生与发展,符合效率的原则和哈耶克意义上制度演进逻辑。从商业银行经营角度看,传统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手段非常有限,在银行资本金6一定的前提下,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方案无外乎以下几种:(1)严格的资信调查和抵押、担保品的选择。此种做法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不确定环境下,选择的结果也未必可靠;(2)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压缩资产业务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增大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减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符合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更有甚者,银行信用的收缩或金融市
5、场规模的缩小,伤害了实体经济,不符合效率原则;(3)调整其资产结构,压缩高风险资产业务,增大低风险资产规模。但问题是,因信息费用的存在,风险度量是一个难题,今天看似无风险的资产一夜之间可能就会变成有风险的资产,否则的话美国次贷危机就无法解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得从其收入结构的变化中寻求解决之道。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无风险业务包括:(1)结算、汇兑、保管箱等服务业务收入;(2)基于信托制度的财富管理业务收入,目前中国称之为银行理财业务收入;(3)代销其他金融资产等代理业务获得的收入。因此,无风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可视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
6、现状考察,无风险业务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40%左右。中国的银行业因其业务转型近年来才刚刚开始,但此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显示出风险管理水平在逐步提高。二、商业银行理财的风险转移与传导机制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发展,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理财的风险转移与传导机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总结,发人深思。我们想要知道的是,依据金融工程学理论而设计的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理论上具有分散或转移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CDO担保债务凭证(Collat
7、eralDebtObligation)等)为何会演变成本次金融风波的始作俑者,其风险的传导与倍增作何解释?中国刚刚兴起的银行理财市场路在何方?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产生的理论基础在于:(1)足够分散的资产组合可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而足够分散的资产组合成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足够大的货币池;(2)专家决策优于普通投资者,金融知识具有市场价值。由于信息费用的约束,专家的私有信息具有战胜市场的倾向。姑且不论基础(2)理论上能否成立,有效市场理论争论至今仍然没有结束,但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市场参与者似乎认同上述理念,否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