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523858
大小:126.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03
《贵州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贵州省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专业名称应用物理学专业学校名称(盖章)共建单位(盖章)负责人祝娅联系方式0856-5930778贵州省教育厅制二○一一年二月15填写说明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3.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15一、简表专业名称应用物理学修业年限4项目编号学位授予门类学士本专业设置时间2009年5月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0首届毕业生时间2013年6月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94所在院系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
2、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15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祝娅性别女出生年月1954年12月学位学士学历本科所学专业物理学毕业院校贵州师大职称教授职务系主任所在学校通讯地址贵州省铜仁市清水南路17号电话办公:0856-5930778手机:13985342373电子信箱Wgs954@sina.com邮政编码554300学校情况所在地(州、市)铜仁地区学校财务部门审核盖章银行开户单位铜仁学院开户银行中行北门分理处银行账号13300643689915二、主要参与人员(限填10人)姓名学位技术职称承担工作石维博士讲师材料与元器件冉茂武学士副教授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欧永康学士高级实验师单片
3、机及接口技术与实验冯云光学士副教授电工及实验,电力电子学樊丽娟学士副教授基础物理及实验冷森林博士讲师电子制作初步,电工及实验李宗宝硕士讲师计算物理与模拟冉耀宗在读硕士讲师信号与通信技术,新型单片机田永坡硕士讲师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陶涛在读硕士助教传感器检测与技术,电子线路CAD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单位承担工作15四、建设目标应用物理学专业下设材料物理、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两个方向都具有良好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和职业背景。材料科学是当今信息时代重要的交叉学科之一,与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密切相关,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材料是一切高技术发展的物质
4、基础,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每-重大突破都是以新材料为前提的。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对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从最基本的结构材料到各种功能材料,都在不断发展,不断朝高强度、低密度、新功能、多功能等方向发展,尤其在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柱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材料类专业必须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性人才。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包括一定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又涵盖大量的基础应用与高新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据查,我国2010年出口的电子产业类的产值达450亿美元,占世界市
5、场的份额达15%左右。但我国电子产业也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仅就业结构方面,全行业高级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瓶颈问题特别突出。加上贵州省电子产业方面的发展又相对滞后,因此加快应用类电子学科建设、发展壮大应用型人才队伍,是提升学科竞争力,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应用物理学专业在材料设计加工、电子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等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调整优化科研方向和人员结构,整合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为对贵州省工业振兴计划培养有用人才。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具有从事新兴功能材料、薄膜材料
6、或现代电子设计和光电子技术等领域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可以从事新材料,电子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工作。将来应用物理学专业以物理学为主干,除材料物理、电子技术两个方向外,今后根据发展的需求,可以增设原子与分子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无线电物理等专业方向。今后3年的计划是,铜仁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依托应用物理学专业把从成立之初的“教学型”转变为目前的“教学科研型”系,而铜仁学院的转型也跟应用物理学等相关理工科专业的发展关系密切相关。应用物理学专业拟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托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凝聚态物理学科和院级重点学科以及学院内部的综合信息平台,充分利用院里的人才优势,并通过与四
7、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密切合作,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强化本科素质与能力教育,使得应用物理学专业在近几年逐渐成为省内具有的竞争力的专业,在材料科学和电子技术领域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应用性人才,为“贵州省工业振兴十大产业”培养合格人才。15应用物理学专业拟建设的具体目标:1.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并形成以材料科学和电子技术为主体,与计算物理学相结合为特色的应用物理学主专业体系。2.同时组建起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逐渐形成更加合理的学术梯队;通过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高水平的论文论著提高学科带头人的知名度,促进专业发展,使应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