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麦品种试验报告

浙江小麦品种试验报告

ID:19494522

大小:154.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27

上传者:U-1388
浙江小麦品种试验报告_第1页
浙江小麦品种试验报告_第2页
浙江小麦品种试验报告_第3页
浙江小麦品种试验报告_第4页
浙江小麦品种试验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浙江小麦品种试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浙江省小麦品种试验报告(2010年新格式)试验年份试验组别承试单位试验地点试验负责人联系电话试验执行人联系电话试验负责人E-mail传真填报日期月日浙江省种子总站制 一、田间设计参试品种个,对照品种,排列,重复次,行长米,平均行距厘米,小区面积(毛面积)。二、田间排列图三、试验地基本情况和栽培管理1、前作:。2、土壤类型:,耕地和整地:  。3、播种方法:。播种期:月日4、中耕除草(次数和时间):。5、施肥:基肥(时间、种类、数量、方法):。追肥(时间、种类、数量、方法):。6、灌溉(排水)情况:。7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时间、药名、用药量和方法):。四、试验期间的气候概况及异常气候情况(分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扼要说明): 五、试验记载表1-4表1浙江省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生育动态和农艺性状记载表品种名称播种期出苗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生育期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成穗率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天万/亩万/亩万/亩%cmcm粒/穗(g)注:1.试验品种顺序按照试验方案填写(下同)。2、记载标准:出苗期:全区50﹪以上幼苗胚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抽穗期:全区50﹪以上麦穗顶部小穗(不算芒)露出叶鞘,或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时的日期。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天数。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具体参照附件内的记载说明。 表2浙江省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特征特性记载表品种名称整齐度抗倒性穗型壳色芒粒色籽粒饱满度粒质黑胚率注:部分评价标准:1.整齐度评价:好、中、差;2.抗倒性评价:好、中、差。3.芒分五级: 1级 无芒 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级 顶芒 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级 曲芒 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级 短芒 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5级 长芒 芒长40毫米以上。4.穗形分五级:1级 纺锤形 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级 椭圆形 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级 长方形 穗子上、下、正面、侧部基本一致,呈柱形;4级 棍棒形 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级 圆锥形 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4.壳色分两级,以1、5级表示:1级 白壳(包括淡黄色);5级 红壳(包括淡红色)。5.饱满度分饱、较饱、中等、欠饱、瘪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6粒质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分别以1、3、5表示。7.粒色分白粒、琥珀色、红粒,以1、3、5表示,其它颜色以文字表述。 表3浙江省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产量结果表品种名称小区面积(亩)小区产量(公斤)折亩产(公斤)ⅠⅡⅢ平均注:如小区受外界影响(如受除草剂影响、动物损失、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使得该小区产量与实际产量有出入,则在产量数据边上以“*”标注。 表4浙江省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综合评价表品种名称综合评分主要优缺点                       注:(1)请按照品种编号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2)综合评分开始采用百分制。不适合本地种植推广:60分以下;适合本地种植但是表现一般:61-75分;非常适合本地推广种植且田间表现出色:76-99分。 六、本年度试验评语(包括试验进行情况及准确程度):  八、对下年度试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简称区试)的定义、试验设置、田间试验设计、播种和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项目与标准、抗性鉴定、品质测定、试验报告撰写及汇总总结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品种区域试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NY/T967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小麦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试验品种 testingvariety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并具有适当名称的一种栽培作物群体。本标准中的试验品种包括小麦常规品种和杂交组合。3.2对照品种contralvariety符合试验品种定义,通过品种审定,在生产上或特征特性上具有代表性,用于试验品种比照的品种。3.3区域试验 reginalvarietytest在同一生态类型区的多个不同自然区域,选择能代表该地区土壤特点、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生产水平的地点,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规程鉴定多个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从而确定品种的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的试验。广义的区域试验包括生产试验。3.4生产试验 yieldpotentialtest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在更大面积上、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在多个地点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的比较试验。4 试验设置 4.1 试验组别根据小麦种植区划、耕作制度、生产类型、生态类型,兼顾优势布局划分试验组别。4.2 试验点4.2.1 试验点选择试验点应具有生态与生产代表性、良好的试验条件和技术力量,具有固定的试验地和试验人员。4.2.2 试验点数量一个试验区组试验点不少于5个。4.3 试验地选择试验地应选择土壤类型具有代表性、位置合适、形状规正、大小合适、前茬一致、地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顺畅、交通便利的地块。4.4 试验品种4.4.1 试验品种申请条件按照同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规定。4.4.2 试验品种申请材料按照同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要求。4.4.3 对照品种每组试验一般设立1个对照品种,对照品种应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在该生态区内具有较好适应性,并保持相对稳定。根据试验需要可增设辅助对照品种。更换对照品种时,应同时设新旧对照品种一年作为过渡。4.4.4 品种数量每组试验每年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为6~15个(含对照品种),少于6个则暂停该组试验。各试验点不应自行增减品种。4.4.5 对供试品种种子的要求4.4.5.1 供试品种种子质量和数量提供试验的种子质量应达到GB4404.1中对小麦原种的要求,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每年由参试(供种)单位按试验方案规定的数量无偿向各试验点供种,并提供种子发芽率和千粒重等技术数据。4.4.5.2 供试种子的处理供种单位不得对参试种子进行任何影响植株生长发育的处理。4.4.6 试验年限按照同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规定。5 田间试验设计5.1 小区面积区域试验小区面积13.33m2为宜,全区收获;生产试验小区面积200m2为宜,全区收获。5.2 小区排列区域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生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2次重复。5.3 区组方位区组排列的方向应与试验田实际的肥力梯度方向一致。 5.4 小区形状与方位区域试验小区长方形,长:宽以3:1~10:1为宜,小区长边应与试验田实际的肥力梯度方向平行。5.5 保护行设置试验地周围设置1米以上宽保护行(带)。5.6 走道设置区组间、区组内小区间、试验与保护行间应留走道;区组间走道宽以100厘米为宜,区组内小区间、试验与保护行间走道宽以40厘米为宜。6 播种和田间管理6.1 播种前准备根据种子发芽率、千粒重、田间出苗率和基本苗要求计算播种量。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及土壤处理达到一次播种保全苗的要求。6.2 播种方法采用人工条播、人工穴播、机械精量播种或其它能够保证种子均匀分布的方法播种,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同一试验点同一试验采用统一播种方法。6.3 播期和密度同一试验组各试点的播期和基本苗应控制在本组要求的范围内。播种应在适宜播期内进行,因特殊情况推迟播种的,应适当增加播量。同一试点品种间、重复间基本苗应保持一致。6.4 田间管理试验管理应及时施肥、排灌、治虫、中耕除草,但不应对病害进行药剂防治,不应使用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应保证同一试点各品种、各重复间的各项管理措施一致,同一重复内的同一管理措施应在同一天内完成。试验过程中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人、鼠、鸟、畜、禽等对试验的危害。7 记载项目和标准7.1 记载项目和标准见附录A。7.2 记载本格式见附录B。8 收获和计产当小麦达到蜡熟期及时整区收获、脱粒。晾晒、风干后称重计产,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9 试验报废9.1 试验点报废下述试验点报废:a) 试验的田间设计未按试验方案执行者;b) 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参试品种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严重影响试验结果者; c) 试验中多个小区缺失无法统计者;d) 试验点产量数据误差变异系数15%以上者;e) 试验结果品种表现趋势明显异于多数试点者;f) 试验数据不真实及其它严重影响试验质量和客观性、真实性者。9.2 试验品种报废下述试验品种报废:a) 某参试品种在当年的全部试点中,有20%以上试验点试验报废,该品种不参与汇总;b) 试验中参试品种2次(含2次)以上重复的缺苗率达20%以上者。10 抗性鉴定和品质测定10.1 抗性鉴定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同年由同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专业机构按需要进行抗性(抗病性、抗寒性、抗旱性等)鉴定。根据两年的鉴定结果将试验品种对每一种逆境的抗性分别作出定量或定性评价,并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10.2 品质测定从指定的试验点抽取样本,交同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测定。测定项目按照GB/TNY/T967的规定执行。11 区试报告区试报告包括区试点报告和区试组汇总报告:——区试点报告包括苗期报告、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本(见附录B,按附录A要求填写)、产量报告;——区试组汇总报告包括:当年试验执行情况、气象资料、试验数据汇总分析、品种评价和处理意见。 附录A(规范性附录)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A.1 导言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所有记载项目均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应补充记载。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2~3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保留整数。A.2 田间记载A.2.1 物候期A.2.1.1 出苗期全区50﹪以上幼苗胚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A.2.1.2 抽穗期全区50﹪以上麦穗顶部小穗(不算芒)露出叶鞘,或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时的日期。A.2.1.3 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A.2.1.4 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天数。A.2.2 形态特征A.2.2.1 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级 匍匐;· 2级 半匍匐;· 3级 直立。A.2.2.2 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A.2.2.3 芒分五级:· 1级 无芒 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级 顶芒 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级 曲芒 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级 短芒 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级 长芒 芒长40毫米以上。A.2.2.4 穗形分五级:· 1级 纺锤形 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2级 椭圆形 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3级 长方形 穗子上、下、正面、侧部基本一致,呈柱形;· 4级 棍棒形 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5级 圆锥形 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A.2.2.5 壳色分两级,以1、5级表示:· 1级 白壳(包括淡黄色);· 5级 红壳(包括淡红色)。A.2.3 生育动态A.2.3.1 基本苗数三叶期前在小区内选取2~3个出苗均匀的样点(条播选取一米长样段),数其苗数,折算成万苗/亩表示。A.2.3.2 最高茎蘖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在原样点调查,方法与基本苗相同。A.2.3.3 有效穗数成熟前数取有效穗数,在原样点调查,方法与要求同基本苗。A.2.3.4 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有效分蘖率按(1)计算:W=100%´   …………………………………………(1)式中:W—有效分蘖率;M—有效穗数;K—最高总茎数。A.2.4抗逆性A.2.4.1 抗寒性根据地上部分冻害,冬麦区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记载,春麦区分前期、后期两阶段记载,均分五级: · 1级 无冻害;· 2级 叶尖受冻发黄;· 3级 叶片冻死一半;· 4级 叶片全枯;· 5级 植株或大部分分蘖冻死。A.2.4.2 抗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 1级 无受害症状;· 2级 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级 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级 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级 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A.2.4.3 耐湿性在多湿条件下于成熟前调查,分三级记载:· 1级 茎秆呈黄熟且持续时间长,无枯死现象;· 3级 有不正常成熟和早期枯死现象,程度中等;· 5级 不能正常成熟,早期枯死严重。A.2.4.4 耐青干能力根据穗、叶、茎青枯程度,分无、轻、中、较重、重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同时记载青干的原因和时间。A.2.4.5 抗倒伏性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两次记载,记载倒伏日期、倒伏程度和倒伏面积,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倒伏面积为倒伏部分面积占小区面积的百分率。倒伏程度分五级记载:· 1级 不倒伏;· 2级 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30°;· 3级 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含45°);· 4级 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含60°);· 5级 倒伏严重,倾斜角度60°以上。A.2.4.6 落粒性完熟期调查,分三级记载:· 1级 口紧,手用力撮方可落粒,机械脱粒较难;· 3级 易脱粒,机械脱粒容易;· 5级 口松,麦粒成熟后,稍加触动容易落粒。A.2.4.7 穗发芽 在自然状态下目测,分无、轻、重三级,以1、3、5表示,同时记载发芽百分率。A.2.5 熟相根据茎叶落黄情况分为好、中、差三级,以1、3、5表示。A.2.6 病虫害A.2.6.1 锈病对最主要的锈病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a) 普遍率 目测估计病叶数(条锈病、叶锈病)占叶片数的百分比或病秆数的百分比;b) 严重度 目测病斑分布占叶(鞘、茎)面积的百分比;c) 反应型 分五级:· 1级 免疫 完全无症状,或偶有极小淡色斑点;· 2级 高抗 叶片有黄白色枯斑,或有极小孢子堆,其周围有明显枯斑;· 3级 中抗 夏孢子堆少而分散,周围有褪绿或死斑;· 4级 中感 夏孢子堆较多,周围有褪绿现象;· 5级 高感 夏孢子堆很多,较大,周围无褪绿现象。对次要锈病,可将普遍率与严重度合并,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以1、3、5表示。A.2.6.2 赤霉病记载病穗率和严重度:a) 病穗率 目测病穗占总穗数百分比;b) 严重度 目测小穗发病严重程度,分五级:· 1级 无病穗;· 2级 1/4(含1/4)以下小穗发病;· 3级 1/4~1/2(含1/2)小穗发病;· 4级 1/2~3/4(含3/4)小穗发病;· 5级 3/4以上小穗发病A.2.6.3 白粉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时白粉病盛发期分五级记载:· 1级 叶片无肉眼可见症状;· 2级 基部叶片发病;· 3级 病斑蔓延至中部叶片;· 4级 病斑蔓延至剑叶;· 5级 病斑蔓延至穗及芒。A.2.6.4 叶枯病目测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分五级:· 1级 免疫 无症状;· 2级 高抗 病斑占1%~10﹪; · 3级 中抗 病斑占11%~25﹪;· 4级 中感 病斑占26%~40﹪;· 5级 高感 病斑占40﹪以上。A.2.6.5 根腐病反应型按叶部及穗部分别记载:a) 叶部 于乳熟末期调查,分五级:· 1级 旗叶无病斑,倒数第二叶偶有病斑;· 2级 病斑占旗叶面积1/4(含1/4)以下,小;· 3级 病斑占旗叶面积1/4~1/2(含1/2),较小,不连片;· 4级 病斑占旗叶面积1/2~3/4(含3/4),大小中等,连片;· 5级 病斑占旗叶面积3/4以上,大而连片。b) 穗部 分三级:· 1级 穗部有少数病斑;· 3级 穗部病斑较多,或一两个小穗有较大病斑或变黑;· 5级 穗部病斑连片,且变黑。记载时以叶部反应型作分子,穗部反应型作分母,如3/3表示叶部与穗部反应型均为3级。A.2.6.6 黄萎病记载普遍率和严重度:a) 普遍率 目测发病株数占总数的百分率;b) 严重度 分五级:· 1级 无病株;· 2级 个别分蘖发病,一般仅旗叶表现病状,植株无低矮现象;· 3级 半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叶发病,植株有低矮现象;· 4级 多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三叶发病,明显低矮;· 5级 全部分蘖发病,多数叶片病变,严重低矮植株超过二分之一。A.2.6.7 纹枯病冬麦区小麦齐穗后发病高峰期剥茎观察:· 1级 无病症;· 2级 叶鞘发病但未侵入茎秆;· 3级 病斑侵入茎秆不足茎周的1/4(含1/4);· 4级 病斑侵入茎秆茎周的1/4~3/4(含3/4);· 5级 病斑侵入茎秆茎周的3/4以上在病害严重发生,出现枯白穗的年份,应增加记录枯白穗率(%)。A.2.6.8 其它病虫害如发生散黑穗病、黑颖病、土传花叶病、蚜虫、粘虫、吸浆虫等时,亦按三级或五级记载。A.3 室内考种 A.3.1 每穗粒数在进行记载的两至三个重复,每小区边行除外随机选取50穗混合脱粒,数其总粒数,求得平均每穗粒数。A.3.2 饱满度分饱、较饱、中等、欠饱、瘪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A.3.3 粒质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分别以1、3、5表示。A.3.4 粒色分白粒、琥珀色、红粒,以1、3、5表示,其它颜色以文字表述。A.3.5 千粒重做两次(单位g),每次随机取1000粒种子,取其平均值(如两次误差超过0.5克应重做),数据精确到一位小数。A.3.6 容重以晒干扬净的籽粒用容重器称量两次(单位克/升)取其平均值(如两次误差超过5克应重做)。A.3.7 黑胚率随机取200粒,数黑胚粒数,做两次,取平均值,以百分率表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