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485346
大小:113.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9-30
《现代高教信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高教信息2017年第01期(总第106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处编2017年2月22日“双一流”建设专题本期目录理论探索1.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实施办法(暂行)》答记者问专家解读3.“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三位权威人士为你详解(林建华付梦印苏明)4.“双一流”建设本质上是让世界认可中国的大学和学科(李志民)5.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和行动(王焰新)6.王焰新校长在人民网谈世界一
2、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编者按: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工作进入新阶段。办法强调,“双一流”建设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6个维度进行遴选建设学校,引导和支持入围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本期《现代高教信息》选编了相关专家在“双一流”建设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谨供学校各级领导
3、、专家参阅。26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国务院同意,现予以印发。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1月24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4、)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
6、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 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 26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
7、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六条 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第二章遴选条件 第七条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
8、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成果丰硕;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