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448979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2
《化痰逐瘀法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化痰逐瘀法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作者:李红霞关得安史红霞【关键词】2型糖尿病;化痰逐瘀;中医药疗法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逐瘀法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化痰逐瘀中药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120例,并设西药二甲双胍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从总体疗效看,治疗组有效率达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糖基化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
2、05。同时,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均有显著改善,于治疗前比P<0.01或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血糖、HbA1c、BMI、及胰岛素比较虽无明显差异,但改善症状体征及降粘、调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临床实用性优于西药。 关键词2型糖尿病;化痰逐瘀;中医药疗法 自2001年2月~2005年10月,笔者运用化痰逐瘀法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120例,并设西药二甲双胍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
3、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我院糖尿病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并结合胰岛功能、抗体、HBA1c、体重指数确诊为肥胖型2型糖尿病[2],经饮食、运动治疗干预未达标者。本文共收集18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为主,兼有气阴两虚、阴虚燥热、湿热内蕴亦在观察之列[3]。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例;年龄40岁以下15例,40岁~55岁80例,55岁以上25例,平均年龄43岁;病程2年以内38例,2年~5年62例,5年以上20例,平均
4、病程5年;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0mmol/L~9.8mmol/L,平均(8.8±0.5)mmol/L,餐后2h血糖10.7mmol/L~13.9mmol/L,平均(11.9±1.07)mmol/L;尿糖(+~)。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0岁以下11例,40岁~45岁35例,55岁以上14例平均年龄42.5岁;病程2年以内17例,2年~5年27例,5年以上16例,平均病程4.8年;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0mmol/L~9.8mmol/L,平均(8.9±0.6)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
5、L~13.5mmol/L,平均(11.2±1.1)mmol/L,尿糖(+~)。 1.2治疗方法4 1.2.1治疗组:采用化痰逐瘀法。基本方:胆南星9g,海藻15g,半夏10g,杏仁10g,鬼箭羽12g,桃仁10g,水蛭5g,木香10g,生山药15g,黄芪15g,白术15g,升麻6g,川牛膝10g,路路通6g;兼有气阴两虚酌加太子参20g,黄精15g,兼有阴虚燥热酌加龟板、花粉各15g,兼有湿热内盛酌加黄连9g,黄柏12g。每日一剂,常规水煎早晚分服。 1.2.2对照组:用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餐后口服。
6、少数病例临睡前(晚22时左右)加服0.25g。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配合饮食、运动基础疗法。 1.2.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血脂及体重指数。 2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及化验检查作为制定标准,以卫生部1995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规定的标准为依据。 2.1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血糖较前下降30%以上,血脂、血
7、流变达正常指标或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血糖较前下降10%~20%,血脂、血流变有所改善。②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血脂、血流变变化不明显。 2.2治疗结果 2.2.1疗效比较(见表1~表4) 表1两组总疗效比较(略) 注:组间比较,P<0.01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值比较(略)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t=7.77、7.72,P<0.01;**t=5.71、5.70,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
8、显著差异,P>0.05。 表3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h胰岛素、HbA1c及BMI比较(略) 注:*与治疗前比P<0.01;△与对照组比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表4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的比较(略)4 注:*与治疗前比P<0.01;△与对照组比P<0.01;**与治疗前比P<0.05;与对照组比P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