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训练

18个文言虚词训练

ID:1939946

大小:11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18个文言虚词训练_第1页
18个文言虚词训练_第2页
18个文言虚词训练_第3页
18个文言虚词训练_第4页
18个文言虚词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18个文言虚词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8个文言虚词训练姓名学号一.【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⑤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⑦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⑧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3)动词,通“

2、如”:好像,如同。(4)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后:然后;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5)通假字:通“能”,能耐判断下列“而”字用法:⑴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修饰)⑵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转折)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递进)⑸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⑹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并列)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3、)(假设)⑻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假设)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罢了”)⑽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好像,如同)⑾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⑿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能”,能耐)⒀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何况”)⒁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而后:然后)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时,"何"要后置。3.作

4、定语,可译为“什么”“哪”。译时,"何"要后置。(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四)用作通假“呵”,喝问。通假“呵”,喝问。(五)复音虚词,【何如】表示疑问,译为“怎么样”。【奈何】表示疑问,译为“怎么办”10。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若何】【何乃】译为“怎能”判断下列“何”字用法: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2.“什么”)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5、?(《六国论》)((一)1.为什么)⑶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一)1.为什么)⑷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二)1.为什么)⑸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一)3.什么)⑹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二)2.多么)⑺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1.怎么)⑻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四)喝问)⑼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三)啊)⑽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

6、宴》)((五)怎么办)⑾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五)怎么样)⑿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五)怎能)⒀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五)为什么)三.【乎】hū(1)语气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③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唉”;④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的样子”“……地”。⑤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2)介词。①相当于“于”;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②表示动

7、作涉及的对象,对,向;③表示比较,比,跟……相比;判断下列“乎”字用法:⑴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1)③啊)⑵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1)④停顿语气)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1)②呢)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③比)⑸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1)⑤吧)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1)④……的样子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8、(2)②对)⑻生乎吾前。(《师说》)((2)①在)⑼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1)①吗)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却”“反而”等;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二)用作代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