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75021
大小:2.37 M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0
《质量管理办法(制度范本、doc格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章质量管理作业及相关制度一、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方法第一条目的确保产品质量标准化,提高质量水准。第二条范围产品及研究开发、设计。第三条设计质量管理作业流程第四条实施单位工程部、业务部、质量管理部成品科及有关单位。第五条实施要点(一)工程部设计程科,依据收集的CNS、JIS、UL等国内外有关规格的资料,以及业务部、质量管理部回馈的市场调查,客户要求,客户抱怨分析等资料,设计新产品及改良现有产品。(二)设计完成,要经试作、检验、了解生产时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是否能达到设计的质量要求。(三)试作不合格即检
2、查修正,再试作。(四)试作合格即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用料标准、材料规格、零件规格、产品规格、作业标准、标准工时以及QC工程表。(五)设计的新产品如属客户订购者,则试作合格的样品,需经业务部送交客户认可后,开始受订,由企划室作生产企划。(六)工程资料回馈有关单位,并确实执行规格、标准、蓝图等设计变更作业。第六条本办法经质量管理委员会核定后实施,修正时亦同。□进料检验规定第一条目的确保进料质量合乎标准,确使不合格品无法纳入。第二条范围原料,外协加工品的检验。第三条进料检验流程第四条实施单位质量管理部进料科、加工品科、
3、及其他有关单位。第五条实施要点(一)检验员收到验收单后,确依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并将进料厂商、品名、规格、数量、验收单号码等,填入检验记录表内。(二)判定合格,即将进料加以标示“合格”,填妥检验记录表,及验收单内检验情况,并通知仓储人员办理入仓手续。(三)判定不合格,即将进料加以标示“不合格”,填妥检验记录表及验收单内检验情况。并即将检验情况通知采购单位(物料部、采购科或外协加工科),请购单位,由其依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特采。1.不需特采,即将进料加以标示“退货”,并于检验记录表、验收单内注明退货,由仓储人员及采购单位办理退
4、货手续。2.需要特采,则依核示进行特采,将进料加以标示“特采”,并于检验记录表、验收单内注明特采处理情况,以及通知有关单位办理入库或部分退回,或扣款等有关手续。(四)进料应于收到验收单后三日内验毕,但紧急需用的进料优先办理。(五)检验时,如无法判定合格与否,则即请工程部(设计工程科),请购单位派员会同验收,来判定合格与否,会同验收者,亦必需在检验记录表内签章。(六)检验员执行检验时,抽样应随机化,并不得以个人或私人感情认为合用为由,予以判定合格与否。(七)回馈进料检验情况,并将进料供应商交货质量情况及检验处理情况登记于厂商
5、交货质量履历卡内及每月汇总于厂商交货质量月报表内。(八)依检验情况对检验规格(材料、零件)提出改善意见或建议。(九)检验仪器、量规的管理与校正。(十)进料属OEM客户自行待料者,判定不合格时,请业务部联络客户处理。第六条本规定经质量管理委员会核定后实施,修正时亦同。□制程质量管理作业办法第一条目的确保制程质量稳定,并求质量改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第二条范围原料投入经加工至装配成品上。第三条制程质量管理作业流程。第四条实施单位生产部检查站人员、质量管理部制程科及有关单位。第五条实施要点(一)操作人员确
6、依操作标准操作,且于每一批的第一件加工完成后,必需经过有关人员实施首件检查,等检查合格后,才能继续加工,各组组长并应实施随机检查。(二)检查站人员确依检查标准检查,不合格品检修后需再经检查合格后才能继续加工。(三)质量管理部制程科派员巡回抽验,并做好制程管理与分析,以及将资料回馈有关单位。(四)发现质量异常应立即处理,追查原因,并矫正及作成记录防止再发。(五)检查仪器量规的管理与校正。第六条本办法经质量管理委员会核定后实施,修正时亦同。□成品质量管理作业办法第一条目的确保产品质量,使出厂的产品送至客户处能保持正常良好。
7、第二条范围加工完成的成品至出货。第三条成品质量管理作业流程。第四条实施单位质量管理部、成品科、生产部、物料部及有关单位。第五条实施要点(一)加工完成的成品要经过成品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或出货。(二)确依成品检验标准实施检验,判定不合格批则退回生产单位检修,检修后仍需再经成品检验。(三)库存成品必需抽验,以确保产品质量,避免质量变异的产品送交客户,发现质量变异即调查原因(必要时会同有关单位),作好防止再发措施,并通知生产单位检修。第六条本办法经质量管理委员会核定后实施,修正时亦同。□客户抱怨处理办法第一条目的
8、确使客户迅速获得满意的服务,对客户抱怨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以维持公司信誉,并谋求公司改善。第二条范围已完成交货手续的本公司产品,遭受客户因质量不符或不适用的抱怨。第三条客户抱怨的分类(一)申诉:这种抱怨是客户对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