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ID:19358143

大小:708.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27

上传者:U-1387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_第1页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_第2页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_第3页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_第4页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考试性质与对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知》规定,本考试是以《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为依据的全市统一的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是衡量本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地理课程学业水平的依据,是本市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凡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含综合高中)学籍且修完地理课程的高中学生均须参加本科目的测试。二、考试测量目标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基本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包括: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具体要求如下:Ⅰ地理基础知识1.掌握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基本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3.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4.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5.知道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Ⅱ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6.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7.掌握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8.分析、比较和归纳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Ⅲ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9.简要评价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10.运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地理问题的思路。三、等第能力描述考试成绩以等第形式报道,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类,E为不合格,“合格”再分为A、B、C、D四个等第。A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达到A等第的考生需要在测量目标的三个方面都能全面地达到考核要求。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7 1.能够正确地辨认和复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能够准确地理解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3.准确地运用地理术语概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4.准确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5.能详细概括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6.能够获取和处理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中的主要地理信息。7.熟练运用所学过的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8.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归纳多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9.准确地评价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10.能够以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B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达到B等第的考生需要在测量目标的三个方面都能比较好地达到考核要求。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能够正确地辨认和复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基本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3.基本准确地运用地理术语概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4.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5.能比较详细地概括一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6.能够获取和处理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中的主要地理信息。7.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8.较为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归纳一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9.比较正确地评价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10.基本能够以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简单思路。C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达到C等第的考生需要在测量目标的三个方面基本达到考核要求。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能够正确地辨认和复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能够理解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但不够准确。3.基本准确地运用地理术语概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4.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5.能比较详细地概括一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6.能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7.能够运用部分所学过的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8.能够分析、比较和归纳一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但不够完全准确。9.能够对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作出评价,但不够完全准确。17 10.基本能够以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部分思路。D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达到D等第的考生需要在第I、第Ⅱ两个测量目标方面基本达到考核要求。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基本能够辨认和复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能够运用地理术语概括部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3.基本能够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4.基本能概括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5.能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多数地理信息6.基本能够运用部分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7.能够分析、比较和归纳部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但不够完全准确。E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为E等第的考生在三个测量目标方面尚未达到基本考核要求。四、考试内容根据200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并参考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印的《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确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内容领域、主题和内容要点如下。第一部分 宇宙与地球主题 内容要点考试要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一、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2.太阳系3.地球生命物质的存在条件◆主要天体类型的名称◆两种最基本的天体名称◆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位置序列及分类◆太阳大气三个层次及其主要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周期◆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和流星体的基本特征◆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的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的特征◆◆利用相关示意图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依据图文资料说明主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7 地球生命物质的存在条件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1.月相2.月相与潮汐变化3.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条件◆主要月相的名称及对应的农历日期◆大潮和小潮出现的农历日期◆月球表面环境的特征◆朝向地球的月面始终不变的原因◆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依次出现的规律◆日食与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大潮、小潮出现时对应的月相◆对某一次日食或月食现象进行解释与分析◆用月相变化原理解析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阐明潮汐对水资源、海岸地貌、生态、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1.太空探索的历程2.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运用太空探索的新近事例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四、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和公转2.地方时和区时3.地转偏向力4.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5.四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经度及日期变更规则◆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方向◆黄赤交角的度数◆◆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北京时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区时的换算◆运用相关示意图阐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析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象17 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对应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某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天文四季的划分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主题 内容要点考试要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五、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1.板块构造学说2.地震要素与火山类型3.地震与火山的形成与分布4.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5.等高线地形图6.主要的地貌类型7.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按成因划分的三大类岩石的名称◆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大理岩所属的岩石类型◆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主要地貌类型的名称◆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不同特点◆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我国黄土地貌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主要原因◆运用“海底扩张示意图”阐明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的分布特点◆根据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的◆根据景观图判断各类地貌类型,阐明主要特征和形成条件◆◆根据地震或火山实例,分析其成因、危害,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评价某地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的影响17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地形特征六、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1.大气的垂直分层2.行星风系3.常见的天气系统4.季风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6.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的物质组成◆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及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主要温室气体◆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季节移动◆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冬夏季盛行风向及对气候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分布与气流运动状况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台风、寒潮、梅雨的成因及天气特征◆◆据图解析温室效应◆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根据气候图表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根据相关图表,判断常见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趋势◆结合某次台风实例,解析风向、气压、降水等天气状况及变化◆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联系实际评价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利弊◆运用各类图表资料列举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等环境问题的证据,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17 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七、水循环与水资源1.水循环类型及其意义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3.河水的补给4.水资源问题◆海洋是地球上水圈的主体◆冰川是淡水的主体◆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各环节的名称◆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水资源的含义◆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我国水资源数量、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最缺水的三大流域◆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世界径流资源最丰富地区和严重缺乏地区的成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成因◆举例说明人类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根据图表分析我国东南、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水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归纳某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归纳某地区造成水资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八、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1.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3.海洋资源及其开发4.海洋权益◆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与北海道渔场形成有关的洋流: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有显著影响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荒漠环境有影响的洋流: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风海流的成因◆世界洋流分布模式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原因◆领海、公海和专属经济区的含义◆判断表层海水等温线图上的暖流或寒流及其流向◆根据资料说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及其意义◆阐明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联系大气环流、洋流和地形等知识,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且分布广的原因◆分析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沿岸地区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运的影响17 ◆世界四大渔场的名称和分布◆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世界海洋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和北海第三部分人文地理环境主题  内容要点考试要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九、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1.人口增长2.人口构成3.人口分布与迁移4.环境人口容量◆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名称和分布◆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我国的人口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的人口分布特征◆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阐明某人口稠密区或稀疏区的形成原因◆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据图表,说明两类国家不同的人口问题。◆根据图文资料,发现某一地区面临的人口问题,预测人口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人口措施◆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容量差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17 十、城市化1.城市的基本特征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3.城市体系4.城市化进程5.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城市的基本特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原理,阐明某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分析某地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从某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要素,解析城市空间形态◆对某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进行评价十一、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现代农业◆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与分布◆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水田农业、旱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点◆根据案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农业区位的变化◆根据案例归纳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分析某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及其生产特点◆评价某一区域的农业区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合理建议十二、工业区位与工业区1.工业区位及其变化2.世界主要工业区3.高新技术产业◆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不同生产特点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北美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的区位◆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的区位◆根据案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工业区位的变化◆分析某一高新技术区的区位优势◆评价某一区域的工业区位,提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并提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十三、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及其变化2.第三产业的发展◆三大产业的含义◆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的含义◆◆评价某一区域的商业区位优劣◆◆17 3.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4.商业区位条件5.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含义比较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异同◆判断某地第三产业的特色部门,分析形成条件分析某一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阐明该区域产业优化与其产业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十四、地域文化1.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世界文化圈的特点3.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世界文化圈的名称与分布◆物质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根据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找出能够判断该区域所属中国文化区或世界文化圈的依据◆从自然地理角度解析某一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文化现象第四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内容要点考试要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1.遥感2.全球定位系统3.地理信息系统◆“RS”“GPS”“GIS”对应的中文术语◆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根据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针对某一具体情景,提出相应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议五、考试方式与时间本考试为闭卷书面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20分。六、试卷结构1、题型试卷分为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综合分析题共80分,以填空题和简答题为主。2、考试内容比例认识宇宙(10%~15%),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40%~45%),人文地理环境(40%~45%),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5%)。七、样题一、选择题17 1.右图中,太阳大气外部喷出的红色火焰是( )A.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答案】C【行为目标】掌握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知识内容】地球在宇宙中/太阳系2.下列四地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哈尔滨B.上海C.北京D.海口【答案】A【行为目标】掌握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知识内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3.下列岩石类型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变质岩D.沉积岩【答案】D【行为目标】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知识内容】岩石与地貌/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4.世界四大渔场中,其形成与涌升流有关的是( )A.秘鲁渔场B.北海渔场C.纽芬兰渔场D.北海道渔场【答案】A【行为目标】基本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知识内容】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 )A.表层海水比常年高B.表层海水比常年低C.底层海水比常年高D.底层海水比常年低【答案】A【行为目标】基本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知识内容】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6.主要分布在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答案】A【行为目标】分析、比较和归纳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知识内容】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7.下列叙述中,符合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的是( )A.夏秋多,北方多B.冬春少,北方少17 C.夏秋少,北方少D.冬春多,南方多【答案】B【行为目标】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知识内容】水循环与水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8.我国四大高原中,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是( )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答案】B【行为目标】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知识内容】岩石与地貌/主要地貌类型9.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这两个板块是( )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B.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C.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答案】B①②③④【行为目标】基本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知识内容】岩石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10.下图中数码代表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D【行为目标】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增长11.“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 )A.人口分布疏密的界线B.少数民族和汉族分布的界线C.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分布的界线D.农耕区和牧区分布的界线【答案】A【行为目标】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知识内容】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分布与迁移12.下图所示的这一类建筑最常见于( )A.东亚文化圈B.南亚文化圈C.东南亚文化圈D.伊斯兰文化圈【答案】D17 【行为目标】掌握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知识内容】地域文化/世界文化圈的特点13.下列选项中,可以应用GIS技术的是( )A.导弹发射的精确制导B.珠穆朗玛峰高程的精确测量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统计D.海地地震后的影像材料【答案】C【行为目标】知道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14.从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看,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适宜发展( )A.渔业B.种植业C.畜牧业D.林业【答案】C【行为目标】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基本原理。【知识内容】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及其变化15.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可能加剧全球变暖趋势的是()A.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B.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C.提高煤炭、石油消费比重D.大量使用清洁能源【答案】C【行为目标】简要评价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知识内容】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缓解目前上海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是()A.鼓励使用私家车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C.将公共绿地改为交通用地D.大幅度增加出租车数量【答案】B【行为目标】运用科学的人口、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地理问题的思路。【知识内容】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17.从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看,园林建筑景观属于( )A.黄土高原文化景观B.四川盆地文化景观C.云贵高原文化景观D.江南水乡文化景观【答案】D【行为目标】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知识内容】地域文化/中国的地域文化18.“十一五”期间,上海的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其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接近消费市场B.有丰富的原材料C.有丰富的水资源D.有更好的集聚效应17 【答案】D【行为目标】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基本原理。【知识内容】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工业区位及其变化19.下列国家中,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是( )A.法国B.韩国C.新加坡D.埃及【答案】D【行为目标】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基本原理。【知识内容】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20.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C.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答案】C【行为目标】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基本原理。【知识内容】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二、综合分析题(共80分)90°EDA太阳光90°W180°CB(一)读某日地球光照图,回答问题。1.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图中表示的是____(南、北)半球,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日(节气)。【行为目标】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2.图示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此刻太阳直射的经度是______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_时。这一天A地与上海相比,白昼时间较长的是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行为目标】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状况。3.简述图示日期往后100天内,B、C、D三地昼夜长短变化趋势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行为目标】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二)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大气上界CABB1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4.A、B、C分别表示的三种辐射,其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填写字母)。【行为目标】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5.据研究,图中________(填写字母)辐射的近50%可以透过大气,而________(填写字母)辐射的75%~90%都被近地面的大气吸收。这表明大气对________(填写字母)辐射的吸收能力强于对________(填写字母)辐射的吸收能力。【行为目标】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6.B1被称为_________辐射,它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图中________(填写字母)辐射损失的热量。【行为目标】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7.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多云的夜间气温则比晴天高,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目标】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识内容】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17 (三)中国和印度既是两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两个人口大国。读以下图表,回答问题。图1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2005年)表1中印人口数据比较(2004年)中国印度世界人口总数(亿)13.010.964.0出生率(‰)122521死亡率(‰)6898.根据表中数据,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或低)于世界平均值。目前,印度每年新增的人口数约为万。【行为目标】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增长9.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目前中国人口增长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目标】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增长10.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其共同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目标】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知识内容】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增长11.从中、印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看,印度人口增长压力大的原因什么?与印度相比,中国更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什么?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目标】运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地理问题的思路。【知识内容】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构成17 (四)读有关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发展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图2内蒙古三大产业比重变化图1内蒙古自治区简图铁路煤铁天然气石油稀土铅锌河套平原呼和浩特包头010203040506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1998年2008年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重点发展了农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内蒙古独具发展优势和潜力的产业集群。(%)12.近十年来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_____。【行为目标】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其变化13.内蒙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属于第产业。【行为目标】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知识内容】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其变化14.包头有“草原钢城”之称,是我国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包头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目标】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知识内容】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工业区位及其变化15.结合自然环境特点,运用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原理,对内蒙古产业结构发展特点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目标】简要评价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再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知识内容】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其变化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