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42157
大小:19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1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历 史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部分(其中第1题~第30题为单项选择题,30题,共60分;第31题~第35题为判断题,5题,共10分);非选择题部分(第36题~第38题,3题,共30分)共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等待监考员收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
2、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4、答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第Ⅰ卷(非主观题 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 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
3、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
4、,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 B.宋词 C.京剧 D.传奇5.观察下列图表,指出1895~1900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设厂限制的放宽B.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C.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D.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推动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
5、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7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7.九十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入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
6、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8.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9.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7、的成立 D.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10.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1.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8、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