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4212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3
《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考点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我国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
2、很不平衡的小康。第三步战略目标: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高综合国力。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内容(1)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全面小康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不同点标准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
3、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生活质量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偏重于物质消费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除注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外,还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发展状态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发展比较平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惠及十几亿人口相同点1、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2、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角度(记忆)阐释(理解)生产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就。生活全面改善人民生活。1、社会就业更加充分。2、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3、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
5、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资源、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特别提示】(1)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是使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失,并非使所有贫困人口都过上小康生活。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不是全国同时同步实现小康社会,而是不平衡的过程。考点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1、原因:现实性:片面追求经
6、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协调是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
8、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怎么办)重点措施地位具体措施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地位: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措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抖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