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告别革命》

论《告别革命》

ID:19309329

大小:71.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9-20

论《告别革命》_第1页
论《告别革命》_第2页
论《告别革命》_第3页
论《告别革命》_第4页
论《告别革命》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告别革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革命与《告别革命》---给《告别革命》作者的一封信邹谠泽厚、再复教授:数星期前阅读海外XX杂志,评论先生大作之文章,大为惶惑,不知究竟,今承赐寄一册,仔细阅读一字不漏,反覆思索,方知此书虽以对话录形式发表,但对中国二十世纪之文化、思想、政治、文艺有极深刻之分析,而对话之中有一完整的思想系统,是我二十四个月以来阅读之专著,对我最有启发的三本书之一,其他两册为JohnRaws,(约翰·罗尔斯)PoliticalLiberalism(政治自由主义)与KingKeohane,Vesba,DesigningSocialInq

2、uiry(社会研究设计)。~20~革命与《告别革命》---给《告别革命》作者的一封信邹谠泽厚、再复教授:数星期前阅读海外XX杂志,评论先生大作之文章,大为惶惑,不知究竟,今承赐寄一册,仔细阅读一字不漏,反覆思索,方知此书虽以对话录形式发表,但对中国二十世纪之文化、思想、政治、文艺有极深刻之分析,而对话之中有一完整的思想系统,是我二十四个月以来阅读之专著,对我最有启发的三本书之一,其他两册为JohnRaws,(约翰·罗尔斯)PoliticalLiberalism(政治自由主义)与KingKeohane,Vesba,D

3、esigningSocialInquiry(社会研究设计)。~20~我对此书之所以极度欣赏,因为我正在写作一系列英文文稿,论述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之基本特点,发挥去年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政治》一书的若干看法。第一篇征求意见稿已于去年九月写完,题为“InterpretingtheRevolutionInChina:AVentureInCrossfertilizingHistoryofSocialScienceTheory”(中国革命的阐释:历史与社会科学理论相互传播史的一次冒险),兹持寄上两份,希望先生等指正。另有一篇论

4、中国高层政治之长文,将于八月问世,此文从基本方法论,批评目前流行的以派别斗争为中国政治分析之唯一重点,忽略派别在整个政治系统(包括政治结构,国家——社会关系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之位置,然后再提出研究派别斗争之社会科学的方法。我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有口头预约,于完成另外两篇或三篇文稿,发挥与论证我的观点后,出版论文集一册。我在写作和修改这四五篇论文中,希望能广泛吸收中外学者专家的精辟议论,你们两位的新作正是对我最有启发的一本书,闻《顾准文集》及冯友兰先生最后一册之思想史,很有参考价值,已托人购买,但尚未收到。你们

5、对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的分析,以及贯通全书的思想系统,引起我深沉的思索。因为我的著作除《美国在华之失败》之外,都是隔“洋”观火之作,粗线条的素描,没有身历其境的经验,而你们的著作是不仅是学术之探索,并且是心灵上的反应。你们两位都是早熟的天才,我是苦学磨练出来的学生,四十之后方有成名之作,七十左右开始重新整理思想体系,你们思索写作以建国以后之情况为主要对象,而我的亲身经验是三十、四十年代的革命时期,你们是哲学,美学文学思想家,视野广阔,思索深透,我是政治学者,我的训练是钻研个案与具体史实,并以此为专业,但是却偏要突破学究

6、的框框,去探讨政治的重大意义和历史的深远问题。我的观点,判断与理论,虽然是苦思冥想的结果,但是因为空间,时间的障碍与限制,我并没有完全的把握。然而我们的背景、经历、专业与天分虽然大相径庭,但是对基本问题特别是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观、价值观等的看法有一些完全一就另有一些殊途同归,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判断有一些看重点不同,可以相辅相成,不同意见之处的多半是提法的差异,不是基本的矛盾。还有一两点你们有明确的理论和观点,我则未能完全下结论,但是你们最基本的论述与历史事实的分析我在将来修改与写作我的论文中,可以充分应用和

7、发挥。因此,我仔细研读大作后,我常喜悦与兴奋,觉得我的“远距离”的观察,大胆的立论还不致完全错误。我与你们两位完全一致的是研究中国问题的方法,所不同的是你们两位的思想体系比我深刻和博大,你们从基本哲学出发,我则只是以个别的政治学说为依据,更重要的是你们已经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与命题,而我还是在摸索之中,有些重大的问题未能下结论,所能确定的只是个别的概念,与不多的命题。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是中国二十世纪政治文化的复杂性,革命的持久性,源远流长的传统的影响。正如你们说的二十世纪中国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其他国家

8、难以比拟的经验教训,这个经济教训太值得总结了。我们去研究这个复杂无比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助于多方面的思想,概念,与论点,但是对于以传统与西方历史经验为基础的学说,必须有所选择,即使在同一学说中,某些部分,可供参供,另一些却可以引入歧途。即就有助才会了解中国的部分,必须加以自己的阐释,方能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的了解,与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