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92527
大小:32.7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9-30
《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朝政治制度 1.禹死启继,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奴隶制国家机器形成. 3.宗族关系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4.初步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如何看待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分封制 1.目的: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
2、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4.权利:世袭的统治权(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三大义务:政治、经济、军事) 6.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7.主要封国 齐鲁燕卫宋晋等。 8.评价 ⑴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西周时):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西
3、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⑵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东周时): ①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②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9.崩溃 (1)时间:西周后期 (2)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 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3)表现: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 三、宗法制 1.
4、目的:解决贵族内部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问题。 2.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是用父系血缘关 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具体操作:大宗继承,小宗分封,家国一体,等级分明。 5.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6.当时的作用 ①保证
5、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7.对后世的影响 积极: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家族观念强; ?易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消极: ?过分重视人情,与现代平等法治观念相违背。 ?强调家庭本为,个人自主意识与权利受到约束。 8.今天的具体表现 尊宗敬祖,忠孝观念,等级观念,续族谱,建祠堂,修祖坟,落叶归根……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②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③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
6、合,互为表里。 ④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探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是联系紧密的三项制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线 索图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 篇二: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之演变 摘要: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
7、继承制度主要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种。身份继承也叫宗祧继承,宗祧权是家族祭祀活动的主持权,宗祧继承也就是家长权的继承,中国古代身份继承的基本原则为长门长孙制。关于财产继承,先秦时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采取世袭制继承财产,而非分配制度,到了汉代以后,法律则有了明确规定,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均分制,这里的诸子不仅只有嫡子、庶子,还包括非婚生子等,也就是说,只要是其子嗣,就有继承其财产的权力。诸子均分制度下的许多派生原则,例如,未婚子娶妻的财产会做适当预留,未婚子因此会多分得部分财产。在室女的嫁妆也要有所保留。归宗女娘家若再无其他男
8、性继承人,则有权继承娘家财产,否则归宗女无权继承,归宗女住在娘家,其生活由其兄弟承担。此外,古代法律允许代位继承,某一继承人不在了,他应得的财产则由他的继承人代位继承,还有一个立继子的问题,所立继子必须是同宗同姓相应辈分的人,不得立异姓为继子,立异姓为子孙为后嗣则收为养子,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