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损害赔偿定稿

论精神损害赔偿定稿

ID:19292110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30

论精神损害赔偿定稿_第1页
论精神损害赔偿定稿_第2页
论精神损害赔偿定稿_第3页
论精神损害赔偿定稿_第4页
论精神损害赔偿定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精神损害赔偿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精神损害赔偿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对精神损害赔偿作了简要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也作了专门的司法解释,在司法实务活动中法院受理的民事赔偿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越来越多,受害人提起的精神赔偿要求不断增多,赔偿数额越来越大,这一方面表现出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现有的理论和司法对精神赔偿方面的力度和深度均不够,在司法实践中不易操作。所以,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完善我国法律对人权的保护,加强民事立法,弥补立法和司法方面的不足,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2、建立良好的、有序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损害赔偿是近几年才出台的一项法律制度,这不仅是我国人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为了维护人类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保护人民的自由、尊严、安全,所以就迫切需要把精神损害赔偿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即法典编纂时期。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先出现在《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借鉴原苏联民法的理论和立法经验,否认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合理

3、性,将其视为资产阶级的民法制度而予于排斥,我国一九八六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2001年3月10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又颁布了《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至此,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才得以确立,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才得以反映,使中国对自然人人格利益的司法保护实现了重大进展。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及条件-7-精神损害,简而言之,即对公民精神活动的侵害,具体讲,指公民因起姓名、肖像、名誉、生命、健康、隐私、贞操、自由、人格尊严等人身权受到不法行为侵害而遭受

4、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损害,以及对公民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可见,精神损害赔偿的表现形式一是侵害了公民人体的生理活动,侵害了公民的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并产生精神痛苦;二是侵害了公民的心理活动。侵害了公民的心理活动。侵权行为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时,使被侵害人的情绪、思维、意识等活动都受到影响,并产生愤怒、恐惧、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明白了精神损害,则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就不言而喻了。(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所谓精神损害赔偿,就是公民因人身全权受到不法行为侵害而导致精神痛苦

5、,因此要求一定的财产赔偿以制裁不法行为人并对受害人予以抚慰。精神损害赔偿简称精神赔偿,也有人称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民事侵权行为损害赔偿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精神损害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得到很大完善,我国于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0条明确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损害赔偿。第二款: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也适用此条

6、,此处的“赔偿损失”即包括精神损害赔偿。1993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0条第4款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害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后果等情况酌定。”在此。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使用了“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这项,最具权威的解释无疑是对民法通则第120条确立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十分明确明显的肯定了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我国于2001年3月10日实施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

7、问题的解释》,成为我国目前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填补了法律空白。法律对精神损害的界定通常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与他人侵权行为的关系。2、精神损害的严重程度。3、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侵权行为发的其他制度和民事责任方式的协调。一般我们只能对法律认可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是侵权人侵害权利人非财产利益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条件。(二)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1、要有损害的事实。-7-这是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必须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侵权人才成承担责任。这种损害可能是财产的,也可能是非财产的,

8、他表现为:、内在精神损害,如侵害行为导致受害人悲痛、精神忧郁甚至精神失常。、外在精神损害,即依据社会的反应来验证,如侵害行为使公众舆论或有关组织对受害人的品德、声望、信用等评价有所降低。、依据间接的财产损失来验证,如公民受到侵害后,无法正常工作劳动,以至收入下降。2、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必须违法,这是精神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基本条件。精神损害行为只能是作为的违法行为,不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