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

ID:19285131

大小:48.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9-30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_第1页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_第2页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_第3页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_第4页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教师中心>>高考专栏>>高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北京 田子刚背景内容评价成功或失败原因商鞅变法1.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2.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体现阶级性

2、)以强化统治。第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第五、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第六、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第七、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1.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灭六国奠定基础。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

3、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要原因)。2.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3.商鞅变法深入人心。4.商鞅取信于民。5.秦孝公的支持。由于以上原因,“商君虽死,其法未败。”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2.各民族在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3.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北魏早期的改革,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

4、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均田制。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第二,废除了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

5、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第三,整顿史治。为杜绝官吏贪污,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四,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他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平城地处塞北,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差,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突然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了威胁。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

6、政治、经济中心。第五,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刻着手改革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1.穿汉服。2.改汉姓。3.与汉族通婚。4.说汉话。5.采用汉族政治制度。以上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1.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经济发展。2.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3.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的趋势)。2.孝文帝不畏阻力,改革决心坚定。王安石变法1.“三冗”与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7、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军费开支庞大,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

8、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2.“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废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