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

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

ID:19257093

大小:197.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9-30

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_第1页
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_第2页
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_第3页
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_第4页
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以长春市调查为例张海东  原文发表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Abstract:ThisarticlefocusesonthestudyofattitudestowardsocialinequalityinurbanChina.ThestudybasedonasamplesurveyconductedinChangchuncity.Indicatorsinthequestionnairearedesignedtomeasurethreetypesofsocialinequalities

2、includingincomeinequality,housinginequalityandhealthcareinequality.Chineseattitudestowardsocialinequalityareexplainedinarefinedmodel.  中国社会不平等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突出。20世纪80年代之所以成为一个转折点,是因为此前中国社会实行的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不平等最大限度地被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平均主义所替代。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则打破了这种均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

3、多元化分配政策拉开了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随后各种各样的制度变革把已经存在的差距制度化,几乎每一项改革政策都会造成原本无太大差别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巨大差距,都会造就一批利益获得者和利益丧失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学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部分学者们主要集中探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不平等形式和结果的社会分层问题,研究社会结构变化

4、和阶层变化之间的关系(李路路,王奋宇,1992;李强,2000,2002;李培林,1995;陆学艺,2002);另一方面,有些学者开始注意到由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引发的社会公正问题(郑杭生,2001;孙立平,2001;徐梦秋,2001;景天魁,2004;吴忠民,2004;),个别学者开始关注人们对贫富差距的心态(李培林,2001),或者从主观层面探讨人们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李汉林,李路路,2003;刘欣,2002)。但整体来说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主观层面的研究还处于发轫阶段。与此同时,海外的中国问题专家也开始较多地关注中国社会不平等

5、问题,但他们的研究大多从市场化转型入手,探讨社会不平等的结构性原因(Nee,1989,1991;Szelenyi,1983;Szelenyi&Kostello,1996;Walder,1992;Zhao,1999;Zhou,2000;1996;边燕杰,2002),尚未涉及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层面的研究。  本研究的主旨在于研究中国人对当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客观地测量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人或人群对社会不平等的态度,并且寻求可能的理论解释。需要指出的是,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特别是对市场化转型国家居民社会不平等态度的研究是各国社

6、会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国家的社会学家们对此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例如匈牙利(Simkus,1996)、波兰(Zagorski)、韩国(Seok,1997)、加拿大与德国(Noll&Roberts,2002)、英国(Runciman,1966)和美国(Hochschild,1981)等等。规模比较大的调查是由ISSP(InternationalSocialSurveyProgramme)组织实施的主题为《对“贫富”及“特权与非特权”的态度和意见》(OpinionsandAttitudestowardInequalityinth

7、eRealmof“RichandPoor”aswellas“PrivilegedandUnderprivileged”)的大型社会调查。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不平等态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一、理论回顾  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都对研究社会不平等的态度架构了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涉及到的社会结构理论主要是冲突论的阶级意识和平均主义意识理论,功能主义的地位获得意识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相对剥夺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对社会不平等态度的解释  冲突论的阶级意识和平均主义意识  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冲突

8、论在解释社会不平等现象时把阶级对立看作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总根源。由于各阶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有的阶级一无所有,因而形成了一个阶级占有另一个阶级劳动的剥削现象。马克思认为,同一个阶级中的个人如果意识到他们在社会不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