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4114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3
《蒋中挺《客观题应试宝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只限文都学生使用,转载须注明出处,本稿件来自蒋中挺《客观题应试宝典》,只是草稿,错别字难免,未校对! 人物及著作和重要观点线索1. 林则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2.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3. 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
2、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4.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5. 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6. 冯桂芬: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 李鸿章、奕、曾国藩、左宗棠:洋务派代表,推行洋务运动
3、,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8.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9. 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0. 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11.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
4、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12.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推举陈独秀为书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提出“二次革命论”。13. 李大钊: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11月、12月,他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深刻
5、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4. 毛泽东:(已单列)15. 张学良: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12---1928)。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6. 刘少奇:中共七大作了《关于
6、修改党章的报告》,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进党章。17. 周恩来: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讲我们党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18. 陈云: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
7、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19.邓小平: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