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40468
大小:28.43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9-30
《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行政区划制度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制度 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共六级 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名称: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名称:地区、盟、自治州、(地级)市;三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名称: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林区、特区; 四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名称: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民族苏木、(乡级)管理区、(县辖)区、(县辖)市(台湾省专设);五级行政区。村级行政区名称:村、社区、(村级)管理区;六级行政区。组级行政区名称: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 1)地级
2、市。地级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中的二级行政区(即地级行政区)名称为县级以上单位,省级以下单位,接受省级行政单位领导,行政级别相当于地区、自治州、盟。地级市一般管辖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代管县级市。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均为正厅级,副职为副厅级。 2)县级市。即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县级行政区,说白了就是县。县级市一般由地级市代管,或者由地区管辖,也有部分由省、自治区直接管理。县级市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均为正处级,副职为副处级。 特殊的是副省级市。 3)副省级市。这类城市受省
3、级行政区管辖,城市的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均为副部级,副职为正厅级。副省级市与地级市的区别,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方面,国务院等主管部门将副省级市视为省一级计划单位。目前共有15个:南京、沈阳、厦门、杭州、深圳、哈尔滨、济南、广州、武汉、成都、西安、 大连、青岛、宁波、长春。 简单说来,副省级市在行政区划上和地级市无差别,但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有差别,体现在领导职务高半格和经济计划权限大。总的来说,管辖范围上讲: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政治级别上讲: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篇二:中国行政区划的
4、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政区
5、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
6、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
7、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从东汉开始至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其发展经历了东汉的十三州到三国的十九州再到西晋时的二十一州。西晋后,由于侨置郡县的泛滥,行政区划开始变得异常混乱,州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从刘宋的二十一州到陈的六十四州(公元580年),而在公元581年,北方的州的数量已达到二百一十一。此时州郡县三级制已混乱到极致,行政区划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至隋唐五代,都府制代替了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初设总管府,唐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
8、又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对唐边疆的压力,遂开始设置节度使,掌一州或数州之军政大权。而节度使的权力过度膨胀导致的结果便是安史之乱,唐代也由此由盛转 衰。 至两宋,开始实行道路制,其中,北宋保持时间最长的是二十三路,即北方十路,南方十二路,外加京畿路共二十三路。至南宋由于领土大为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