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

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

ID:19193841

大小:19.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9

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_第1页
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_第2页
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_第3页
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_第4页
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中国设计教育诸问题的反思内容摘要:传统的设计教育,以固定的课程安排和进度、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设计思维的突发性和跳跃性。现代设计教育则使学生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目的。  关键词:设计教育人性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    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其次是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设计思索,体会设计全过程,并由此达到理解“什么是设计”的真正含意,切实把握设计的核心内涵。    一   

2、 中国的设计教育脱胎于专业美术教育,而专业美术教育人才的选择则建构在应试教育基础之上,它的特征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考试,考什么学什么,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制度必然与设计教育的本质特征相违背。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负面影响日益暴露出来。    问题一:招生——专业设计人才的选拔  专业美术教育招生,非常强调专业基础技能,在与文化基础无法两全之际,则采取降低文化录取分数线的办法加以解决,久而久之出现了恶性循环。“由于报考美术类高校文化成绩要求极低,报考美术竟莫明其妙地成为成绩上不去的中学生的高考出路。尽管不能说是全部,随着应试教

3、育的加强,上述现象的比率却自然攀升。”对于设计教育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美术类高考录取时允许不计数学分。设计思维是建立在逻辑与形象思维并重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而中学的数学课是建立基本的逻辑思想能力的主干途径,数学不好还把设计艺术当报考出路,这无疑又是一个致命伤,所幸国家教育部门现已明令贯彻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已被提到特殊的重要位置。但是,艺术教育的定位则在美育,对全面的思维教育则关注不够,设计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几乎未占一席之地。    问题二:课程——专业设计教育的实施  中国的设计教育本名为工艺美术设计,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国民经济及改革开

4、放的发展,西方的设计教育思想逐渐对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产生影响。可能是为了迎合世界潮流,设计教育开始自立门户并逐渐替代了工艺美术教育。典型的体现是学科名称以设计艺术代替了工艺美术,有关专业院校纷纷兴起更名热,设计学院、设计艺术系、设计艺术专业等等纷纷出炉。“工艺美术这个名称则逐渐被贬为‘保守落后’的传统手工艺的代名词,工艺美术专业或学校则由于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不景气而被淡忘,不知不觉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名容易,转变观念却非易事,我国的设计教育至今仍跳不出“画设计”的束缚,显然在于与纯美术绘画的“脱胎”关系。要“脱胎”更要“换骨”,确实很难。

5、全盘引进虽然可行,可国情、校情有异,加上老师、学生、领导及家长的认识和观念跟不上,就算全盘引进,执行起来亦会面目全非。因此,我国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明确设计教育的总目标,从当今的实情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课程结构“菜单”,并以此为基础,教与学双方都尽力以新观念投入探索与实践,经过数年的努力,或许会有实质性的改观。    问题三:知识——专业设计理念的基点  应该承认,作为体系性的设计教育是包豪斯开了先河,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这期间,先进国家的经济特征完成了新的转型,就是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电子和信息技

6、术,知识经济的发展成果是经济全球化。“设计”不仅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知识应用的体现方式。具体来说,必须迅速加强对掌握计算机与外语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必须结合我国现存设计教育的实际,制定加快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与政策,这便是展望中国设计教育的基点与出发点。    二    可以这样讲,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尚属初创阶段,我们对设计的认识、价值、观点等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距很远,尚处于“头痛医头式”的表层应对状态。西方80年代以来现代设计则发展出一种典型特征——设计“人性化”,所谓设计“人性化”即在保持设计的科学的结构和合理的功能的同时,在设

7、计中注入“人性化”因素,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韵味,引发人心灵的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基本需要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冷冰冰的设计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  人类的设计和设计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即“人化”。反过来,人类的意识、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即“物化”。可以说,“人化”和“物化”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教育所做的工作便是使这种“人化”和“物化”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设

8、计与人的融合状态。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出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  三    根据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的设计教育确需作以下方面的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