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

ID:19162700

大小:1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9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_第1页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_第2页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_第3页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_第4页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论文关键词:儒释会通;“诚”;去情复性  论文摘要: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著《复性书》三篇。辛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哲学心性论的目的,在于以性善论为基础,解决人何以有恶以及通过道德修养如何去恶,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李翱所谓的“复性”,指回复

2、为昏惑之情所障蔽的明净善性,是以儒家性善论为根本的一元思维模式。这种思想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孟子。当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时,已经指出类似天命之性的本心的存在,也揭示了主体通过摆脱现象世界而回归本心的可能,提倡“反求诸已”、“求其放心”。随着佛学的发展,融合儒家传统思想的佛学著作在李翱的心性思想中,明显地带有“一心二门”的思维方式,“诚”即为一心,性相当于真如门,情相当于生灭门。李翱认为“人生而静”的天命之性就是道,也就是至诚。对于具体人来讲,性是天之所命,人的本性就是圣人之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诚”的内容和

3、天命之性是等同的。“诚”的寂然不动与性相通,感而遂通、外接于物时表现为情。而性与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李翱云:“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这就说明了性和情的体用关系。对于具体的人来说,性是体,决定着情;情为性之用,显现着性。这种性情的体用关系和“一心二门”中真如门和生灭门理与迹、本与末的关系是一致的。  李翱“诚统性情”的哲学背景是佛家“一心二门”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的佛性论。但李翱毕竟是儒家学者,他只是从思维方式上吸取佛学心性论,其阐述的“诚”

4、与佛学的“佛性”从涵义上说是不一样的。佛学的“自性清净心”,排除了所有的道德因素,而李翱所说的“诚”,一方面具有统领性情的超越性,但这个“诚”“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作为一个人,“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人之异於万物,一物也,其所以异於禽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乎哉?”这里的人所以异于禽兽虫鱼的道德之性,与孟子在批判告子把“食色”作为人性时,提出的以“人之所异於禽兽者”为性的人性完全一致。李翱在其《复性书》中,正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同时吸收佛学思维方式,

5、一步步展开其复性去情的理论,引导凡人达到至诚的境界。    三、李翱《复性书》中的性情观    李翱在诚统性情的基础上,对人的性情进行论述,并最后得出凡人性善情昏,必须去情复性的结论。  由李翱的“诚统性情”可以得出,无论是“诚”还是性、情。都是人所本具的。人虽有凡人和圣人的区别,但凡人和圣人都具有同样的性情。因此李翱提出“百姓之性与圣人性弗差也”的论断,彻底否定汉唐其他儒家的性三品论,强调人性先天的无差别。他说:“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知而不惑者也。然则百姓者岂无性者邪?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同样,不

6、仅凡人有情,“圣人者,岂其无情也”?  就从本具而言,凡人和圣人都具有同样内容的性情。但从现实状况看,凡人和圣人存在着实际的差别。二者的差别就在对于情的不同把握上,在于是否能完全抑止恶情的作用,这表现为对情能明觉还是被情昏惑。为说明这个问题,李翱运用《起信论》“本觉说”的思维方式,结合传统儒家“性发为情”思想,以及梁肃关于性之“迷悟”的思想进行论述。梁肃受学于湛然,而湛然师承智顫“性具善恶”的理论,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李翱的性情说具有天台智頻“阐提不断性善,如来不断性恶”的思维方式。  “阐提不断性善,如来不断性

7、恶”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智頻晚年所著的《观音玄义》中。阐提虽断“修善”,但仍具“性善”;佛虽断“修恶”,但本具“性恶”。因此,在性具善恶上,众生与佛平等一致,无有高下。就性而言,其所本具善恶,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智頻还认为,阐提与佛的区别不在性具方面,而在修习方面。就是说,阐提虽具性恶,但同时不断性善,如能修善,也可成佛。这是就理想方面而言的。事实上,阐提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阐提“断修善”。佛虽具性善,但同时不断性恶。佛能通达于恶,于恶自在无碍。所以不为恶染,不起修恶,从而不会退转。并且,佛还因于恶自在无碍来化

8、度众生。在这一意义上,阐提与佛的根本区别可以概括为“阐提断修善而不断性善,佛断修恶而不断性恶”。  李翱的性情说具有“阐提不断性善”的思想,说明凡圣在本具上的无差别,但他更注重“阐提断修善,佛断修恶”这一方面,强调了两者实际(当下)存在的差别。圣人的性总是保持至诚的状态,其性无所谓复与不复。凡人虽具善性,但却不能使情为性统领,总是溺于情,为情所昏,所以不能自观其性。因此李翱提出了凡人必须“复性”之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