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147146
大小:28.3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28
《精养鱼池管理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养鱼池管理制度 篇一:精养鱼塘的水质管理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BOD(生物学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速猛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据报导鱼类养殖中出现的病害已达100多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
2、质、高效的目的。现将精养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 精养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 一、底泥 (一)底泥形成:它是有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及死亡的生物体遗骸发酵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 (二)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为/m2/L,而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可达到45~55mgO2/m2/L,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 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
3、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经测定,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 倍;甲烷气不溶于水,故可经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 硫化氢为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对鱼会有严重危害,必须立即换水。 据我们对5个渔场23个渔池的调查;底泥厚度在60厘米~80厘米的约占36%,呈暗黑色,厚度在40厘米~60厘米的约占43%,呈暗黑色较多,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的约占21%,其中60%左右鱼池呈淡棕色或灰色,说明养鱼池普遍底泥过厚且氧化不充分。 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草、鲂、鲤鱼池底泥以
4、0厘米~15厘米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年~2年应清除10厘米~20厘米呈暗黑色的底泥,并经烈日暴晒,可减少总氮88%,铵态氮68%,有机质90%,可溶性硫酸盐%,以及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是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氨氮: (一)氨氮来源: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投饲量。 根据饲料转化率等有关参数,氨氮产量是可以推算的。 如输入饲料氮中25%为鱼体保留,75%被排到水体中,其中溶解
5、性氨氮约占62%,固体颗粒氮占13%。 当投入1公斤含32%蛋白质饲料时,氨氮量为1000g×/×=,也就是投喂1公斤饲料就有作为氨氮释放到水体中。据报导:鳗鱼和沟鲶由于投喂高蛋白饲料,每公斤饲料可释放到水体中 氨氮分别为和。从而可以说明,由于鱼类需要蛋白质不同,释放到水体中的氨氮量也不同,投喂高蛋白饲料释放到水体中氨氮量越高,造成水体污染越严重。 (二)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或以氮气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中,达到一定程度才会
6、使鱼中毒。 据报道,鲤鱼苗和沟鲶24小时半致死氨氮浓度分别为/L和 /L,苗种要比成鱼更敏感。在对鳜鱼毒性试验中,24小时LC50为/L,48小时和96小时的LC50分别为/L和/L,为此认为鳜鱼养殖的氨氮浓度应控制在/L以下,鲤科鱼类一般应控制在~/L。 当氨氮达到~/L时,鱼生长速度都会下降,如沟鲶在含有~1.0mg/L氨态氮的水体中生长,产量呈线性下降,当浓度达/L时,生产量减半。 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认为氨氮应控制在/L以下,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水生环境中氨氮的安全标准为/L。 (三)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1.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
7、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NH4-N)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较小,而非离子态的氨态氮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膜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氨氮的负担,且 当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pH值相应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经研究证明,当氨态氮浓度越高,越可降低APK(血清碱性磷酸酶)和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其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因而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
8、响生长。 2.氨氮毒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