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145310
大小:29.9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29
《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制度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制度的影响 篇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导学案 《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导学案 邻水县九龙中学编写:陈仁军 高一班姓名第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废丞相和设内阁、解清朝设置军机处的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知道明清“改土归流”的措施及其在西南地区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明朝废丞相和设内阁、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学习难点】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的区别;“改土归流” 【自主预学与互动探究】 一、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废丞相制,权分,直属皇帝。
2、 1、原因:过重,威胁皇权。 2、结果:皇权强化;皇帝政务繁多。 二、明朝内阁的设立:时。 1、职权、地位:①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侍从咨询(顾问)中枢机构,可参与决策,但无独立、行政权,对皇权无制约作用;②始终无法定地位,职权范围不明,不统率六部;③后受司礼监太监牵制。 2、影响:皇权加强;后宦官干政,政治黑暗;被清朝沿用。 1、职权、地位:→所有政务(助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可参与决策,但无独立、行政权,对皇权无制约作用: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特点:密、简、速。 3、影响:标志达到顶峰。 四、明清的“改土归流”
3、1、措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区逐步废除土司(土司即土知府、宣慰司等政府机关,长官为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允许世袭),改为朝廷派流官直接统治。 2、意义: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统治;促进各族间的交流,推动当地开发;改变当地闭塞落后、割据纷争状态,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五、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家天下,皇权独尊至上、皇位世袭,皇权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随意性;(2)皇帝直接控制人事任免,形成以“人治”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人治高于法治;(2)皇权与神权相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
4、专制;(4)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基本框架、格局,伴随着两种(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斗争,总趋势是不断加强。 【课堂训练】 1、(XX·全国Ⅱ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XX·广东)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 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3、(XX·广西)
5、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 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4、(XX·上海)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 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5、(XX·海南)《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 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6、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6.(XX·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7.(XX·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 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 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 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 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
7、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8.(XX·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9.(XX·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 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 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 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0.(XX·海南单科·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
8、,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11.(XX·上海单科·7)历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