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138969
大小:16.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8
《浅谈草鱼成鱼养殖与鱼病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草鱼成鱼养殖与鱼病防治技术 草鱼地方名混子、鲩鱼、草青等。草鱼体型延长、躯干部略呈亚圆筒形,尾部侧扁,无腹棱、头中等大,吻宽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颌稍有突出。鳃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咽齿为梳状栉齿,鳞片颇大,圆形。侧线微弯,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棘,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稍远。臀鳍无硬刺,起点距腹部基部较距尾鳍基为近。鱼体呈茶黄式,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鳍和尾鳍带灰黄色,其余各鳍较淡。草鱼外观很象青鱼,但两者体色有别。草鱼体色茶黄带灰,偶鳍灰黄色,而青鱼体色呈青黑色,偶鳍在白色腹部的映衬下更加显得青黑。 一、成
2、鱼养殖 成鱼养殖池塘以4~10亩较为适中;水深在米左右为宜;要有良好的进排水条件,最好能快排快灌;每亩按~千瓦配备增氧机。 鱼种放养应以草食性鱼类为主体鱼,能充分利用青饲料资源。搭配鱼应突出鲫鱼,并兼顾其它鱼。采用套养方法,可提高池塘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水质管理以春、秋水浓和夏、秋水淡为目标。主要水质指标的控制上着重解决溶氧、非离子态氮、二氧化联盟碳平衡系统三条主线。以冬季施用有机肥、补施磷肥;高温季节不施有机以,合理使用增氧机、补水、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改善水质技术措施。 饲料选用以草、鲂鱼配合饲料为好。如选用单一饲料,应用蛋
3、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性饲料,同时应精料青饲料结合。投饲应根据鱼类生长速度、成活率指标及总体增重增数,饲料系数计算出总投饲数量,然后按5天的分配量,逐日投喂为好。并根据天气、摄食等情况酌情增减。 二、鱼病防治 鱼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出血病 为病毒性鱼病,鱼体表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出象,口腔、下腭、头顶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充血。 防治方法:用灭活疫苗对鱼种注射,可起预防。每50公斤鱼用水花生4~5公斤、大蒜头和盐各公斤一起打成浆,用水糠公斤拌和做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投喂5天;同时每亩
4、水深米用硫酸铜110克适量加水后全池泼洒,连续泼洒5天。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公斤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用热水浸泡过夜,与饲料混合投喂,连续5天。以深度的硫酸铜,或醋酸铜,或氯化铜施液,连施二天。 2、赤皮病 又称出血性腐败病,症状为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鳞片脱落,以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部分鳍条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鳍末稍腐烂,鳃盖和鱼的上下颌常出现红色斑块。病鱼往往单独游动水面,行动缓慢。 防治方法: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中,应防止鱼病受伤。放养前用5~10PPm漂白粉溶液浸洗半小时。在投喂饲料中加入磺胺噻唑,用量按10公斤鱼重
5、用药1克计算,连续投喂6天。体外消毒可用漂白粉全池泼洒。 3、白皮病 又称白尾病,症状为开始时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上出现白色小点,很快扩大,使背鳍以后的皮肤呈白色,鳞征即脱落,尾鳍溃烂水霉菌随即发生,易引起死亡。常常出现于夏花和鱼种阶段。 防治方法:操作时应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用2~3PPm的硝酸亚汞浸洗2小时;病鱼也可浸洗,有治疗效果。发病严重时可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每立方米用药1克。 4、水霉病 霉菌从鱼体伤口皮肤侵入,寄生于表皮组织,并繁殖蔓延,体表呈棉絮状的菌落,呈灰白色或淡青色。易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鱼池在
6、放养前应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以减少病原体。操作时应小心,减少鱼体损伤。病鱼可用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10分钟。 5、白点病 又称小瓜子虫病,为多子小瓜虫大量寄生引起,鱼体表面鳃盖等出现白色小点状的囊泡。严重时鱼本表面如白色薄膜覆盖,体表粘液增多,鱼体瘦弱,游泳迟钝,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鱼池应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减少病原体。病鱼可用五万分之一硫酸铜和硫酸镁,另加1%的食盐混合溶液浸洗20~30分钟,可杀死全部小瓜子虫。 6、锚头鳋病 又称铁锚头虫病、针虫病,病鱼体表可见锚头鳋,虫体四周组织红肿发炎,甚至溃烂,近伤口的鳞片被虫体分泌物
7、溶解、腐败成缺口。 防治方法: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锚头鳋幼虫及虫卵。严禁病鱼入池,引起感染。用五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鱼~2小时。 7、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是鳃骨内壁青皮充血,有时溃烂;鳃丝腐烂,颜色发白,鳃丝尖端软骨外露,严重时鳃瓣边缘烂成一团,并蔓延至整个鳃瓣。症鱼常单独游动,行动迟缓,体色发黑。 防治方法:鱼种放养时,用十万分之一漂白粉溶液浸洗30分钟。用漂白粉全池泼洒。 8、肠炎症 症状是肛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血液或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道部分或全部发炎,呈紫红色。 防治方法:每50公斤饲料加痢
8、特灵10~15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投喂5~6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