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

ID:19136837

大小:35.7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9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_第1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_第2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_第3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_第4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答:一、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期。二、1921年到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三、1926到1927年沉寂。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答:一、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二、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等的反动实质,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

2、革命热情。三、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3、《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答:一、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片”。二、将古人写活。作者主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想情感上的相通之处加以推想和发展。三、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4、《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答:一、作品里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作家强烈的

3、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二、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三、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5、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答:一、l928年,叶绍钧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从作品中不

4、但可以观阅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历史画卷,体会时代历史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可以体察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人生探求轨迹,洞悉他们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二、在艺术表现上,虽然作品的结构安排还略嫌沉闷,各篇章的写作也不太均衡,但由于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教育题材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对知识分子生活也相当熟稔,所以,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6、“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答:首先,它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其次,“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相当自觉而

5、彻底,散文不仅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而且自此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从而结束了文章与散文长期面目不分的历史。最后,“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等理念,从此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反复言说的主题。7、关于“文学基于普遗人性”的论争答:这场论争于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粱实秋之间。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针对革命文学倡导者,他的批评有其合理

6、性,也不无偏颇。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然而“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鲁迅还指出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8、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答: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

7、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9、关于“大众语”的论争答:关于“大众语”的论争于1934年5月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6月,进步作家集会,决定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开大众语的讨论。这次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参加人员涉及整个文化界,发表文章数百篇。论争总结了“五四”、“文白之争”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

8、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