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111960
大小:18.9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8
《西师版《颐和园的长廊》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师版《颐和园的长廊》教学设计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西师版《颐和园的长廊》教学设计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正解、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想像词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到过北京吗?这节课老
2、师带你们去领略一处迷人的北京风光。宏伟的万寿山,佛香阁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下熠熠生辉,流光溢彩;著名的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宏伟而又秀丽;徜徉在颇具特色的苏州街,会让你领略到江南水乡独有的秀美;风景如画的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贯通南北;漫步在这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沿途看山赏水,那真是美不胜收。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那么多景点当中,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大家齐读课题。 颐和园的长廊在1992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孩子们,对颐和园的长廊,你们特别想知道什么?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疑问,预习时你们
3、发现了吗?打开书勾画出作者的疑问,作者的疑问是什么?——一起读: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是啊,颐和园的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么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相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一定能解开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的序号。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检测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编辑斗拱典范颐和园引人注目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精湛技艺赏心悦目意犹未尽装饰烘托引人入胜 孩子们,斗拱的斗是多音字,在这个词里读斗,三声。引人入胜的胜是后鼻韵。
4、另外,颐和园的颐,注意它的笔顺。 我请这边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前两排:编辑斗拱典范颐和园引人注目凉风习习。 另外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后三排:依山傍水精湛技艺赏心悦目意犹未尽装饰烘托引人入胜现在请大家一起读,每个词两遍。编辑斗拱典范颐和园引人注目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精湛技艺赏心悦目意犹未尽装饰烘托引人入胜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探索作者的游览颐和园的左右顺序和颐和园主要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自觉。 2、师生交流。
5、 明确:按“总-分-总”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作者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熟读课文。 1、课件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积累优美词句。 一、设疑自探。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质疑:是啊,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赞美长廊——“长廊,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6、 长廊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哪里? 长廊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哪里? 3、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找出描写长廊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语句,在旁边做出批注。 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 二、解疑合探 欣赏长廊的建筑美过渡: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首先我们来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1、感受长廊的造型美绝“全长728米的长廊,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读了这一句,你发现了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作者为什么这样
7、写?读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感受长廊的风水“长廊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从挡住了气候上看,冬天,万寿山挡住了北边的寒风;,夏天,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凉风。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如果你行走在这里会什么样的感觉?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3、感觉长廊的结构绝“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竞没用一颗钉子。”读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即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余,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
8、更是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啊!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齐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