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004912
大小:20.0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27
《浅谈山地建筑的平面与立面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山地建筑的平面与立面设计 摘要:本文从对山地建筑的特点分析入手,从平面布局和空间立体两个方面论述了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期可以对建筑设计在山地环境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山地建筑、平面、立面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山地建筑是山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各种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物质实体,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物质要素。在山地城市中,自然的山水格局、地貌特征、植被形态是构成山地城市风貌特色的自然基础和景观基质,而山地建筑是镶嵌在这一自然基质之上的嵌体,因此山地建筑设计与修建必须适应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点
2、这一总的背景。 山地建筑的特点分析 、山地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不同的地埋、气候环境与地形地貌特点,如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其地域的差异特点就十分明显,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就是一个流域,其上、中、下游的自然、社会条什也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和差异性,都会反映在建筑上,使山地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性特点,如重庆、湖南、湖北等地区的吊脚楼建筑,四川、云、贵地区的石砌雕楼山寨建筑和干栏建筑,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建筑,福建武夷山区的土楼建筑,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建筑、生土建筑等。 、山地建筑的协调性特点 山地建筑是修建在特定山地地域的建筑,因此,地域性的特点也必然体现与自
3、然的协调性。其设计首先必须考虑节能、节地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地形起伏、气候环境、地方建筑材料等特点,使建筑设计、群体组合,平面布置,立面造型以及建筑材科的采用、色彩的处理等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取得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从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适应山地地形与气候复杂变化的生态建筑,以达到因地制宜的理想效果。有些建筑事先有规划设计图纸,也有一些很精彩的乡土建筑,压根儿不是凭设计图纸,而是凭实际的地形,是在山地上“长”出来的建筑,或则也可称作“赤脚”建筑。 3、平面设计 、布局形式 山地环境中的建筑在平面布局形式方面,一般都结合地形,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其间没有明显的纵横轴线,边缘轮廓也不一
4、定遵循几何形状构图,有的聚居成团,有的延伸成带,或者兼而有之。具体的布置方法应视城市的规模、地形情况、坡度、坡向、地质等多种情况来确定,其具体的利用方式有: 、沿等高线布置 即建筑用地布置在同一或相邻的等高线上,多沿主要道路延伸,一般规模较小,适用于较大的山沟、沿河岸或谷地等边缘地带。其优点是城市顺道路发展、联系方便,并可以用原有冲沟排水;缺点是纵向线路长,不便于扩建。 、顺坡布置 即用地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发展布置,一般在坡度较小的岗脊地或较均匀的单向坡地上采用。优点是当为向阳坡时,能利用地形高差紧凑布置,通风、采光好,建筑高低错落,轮廓线富于变化;缺点是竖向交通组织较困
5、难。 、综合式布置 即结合地形,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布置方式成团式发展,各组团之间以绿化与农田作为防护带隔离、优点是可最大限度地不占用良田好土,建筑相对较集中;缺点是若团组过小则用地费较贵,组团相距过远则联系不便、道路管线较长。 上述各种布置方法的采用,主要是要充分发挥地形、地势的潜力,变地形高差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布局的特点方法 、生态安全 山地用地一般都选在靠山、傍水、保留良田、面向开阔方向并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地区。因此,了解洪水历史情况地质情况及高地雨水对用地的影响,掌握城区内外已有或可能修建的排水设施和条件,十分重要。过去防治山洪多采用修
6、建截洪沟的办法,但这种办法占用土地多,在无雨期间往往绝大部分截洪沟都成为干沟或被泥砂淹没,需要经常养护。积极的办法是调节径流、修筑水库、疏通河道、筑堤、填高被淹用地等。 、山地“中心” 山地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冲沟、陡坡、洼地、台地、高地等边缘地带,这些特殊的地形条件,给建设带来一些困难,布局时常需从功能出发,把公共服务中心及供居民使用的主要建筑首先布置在交通方便、最好的心脏地带,并将相互联系紧密的用地组合在相近的标高上。特别是供大多数居民使用的服务性建筑,不仅要考虑它的平面服务半径,还要考虑它的服务高差,多将其设置在高差中心,以减少居民上下坡的疲劳。而专业性较强、交通量较小的项
7、目错落布置在零星边角用地。 山地平面规划的交通组织设计 由于山地建筑用地形态复杂,一般占地面积较大,自成体系,小区内的交通以车为主,步行为辅,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内道路的使用效率是构成小区优雅环境的前提条件。道路流线尽量结合地形,地势和等高线的变化,因势利导,做到流线简洁,减少道路坡度变化和施工土方量,还要结合市政管道的敷设进行设计。做到既适应用地地形因素,又保证空间在视觉上不断变化,简单明了。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为原则进行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