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

ID:1900002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_第1页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_第2页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_第3页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_第4页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其它相关论文题目:主体间性哲学的自然主义取向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现代哲学远离了古代哲学的客体性阶段,也走出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阶段,走向了主体间性阶段。主体间性理论又区分为认识论的主体间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才是主体间性的基本形态。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在其历史发生过程中,又有信仰主义、审美主义和自然主义三种取向。信仰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认为,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本于对上帝的信仰,因此是主体间性的关系。这一理论的代表是马丁·布伯。审美主义

2、的主体间性哲学认为,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在审美中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理论的代表有尼采、海德格尔等。而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则认为,只有恢复人与世界的原初的、自然的关系,消除文明和理性带来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才能真正实现主体间性。信仰主义主张以上帝提升人与万物以实现主体间性,审美主义主张以审美提升人与世界以实现主体间性,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主张主体的退让,从理性主体退回到感性主体或自然主体,从而与世界同位,实现人与世界的平等交往、融合无间。到这一理论的代表有西方现代的梅洛-庞蒂等,还有中国古代的道家、禅宗。对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理哲学,学界还没有给以足够

3、的重视,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一中国古代的自然主义主体间性哲学中国古代有两个最主要的哲学、文化思想体系,一是儒家,一是道家。儒家和道家都有主体间性的思想趋向,也就是天人合一世界观。但是,儒家主要是伦理学,讲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因此是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而不是本体论的主体间性;道家则讲的是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是本体论的主体间性。道家讲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自然主义的取向,它不同于儒家的伦理主义倾向。道家在人类社会早期,就认识到文明的弊害,主张反文明教化,以保持人和世界的自然天性。这种理论就寓含着一种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

4、哲学思想。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人与世界都依据道的规律——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非主体性、非人为的自生、自发的规律。因此,他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万物平等相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老子》第三十四章)他反对人与世界的对立、抗争,主张人在自然面前和社会之中要“少私寡欲”、“清净无为”,抱残守缺,以达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无争。同时,也通过“涤除玄览”的直觉来领悟世界。老子对主体间性思想的贡献在于,他认为人作为主体不能成为世界的对立面,因此要限制

5、主体性,以柔性来软化、接近世界,从而消除人与世界的对立,成为自然的邻居和看护者,达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坐,吾以观复。”的境界。但是,老子不是出世的哲学,而是入世的哲学,最终要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他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这种自然主义还是不彻底的,只是有限的自然主义。同样,他的主体间性思想也是不彻底的,是有限的主体间性思想。庄子是一个更彻底的自然主义主体间性哲学家。他不仅主张主体的退让,而且主张主体的消灭,完全退回到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人完全自然化,从而与自然化为一体,通过出世而达到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庄子认为最高境

6、界是“逍遥”,就是自由和人与世界的绝对同一。这是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要达到逍遥境界,就要消灭理性主体,首先要做到“忘己”:“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外篇·天地》)其次就是“非我”、“无情”、“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最后要做到“物化”,人变成自然物,同于鸟兽木石,从而“万物复情”、“与物为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他反对主体性哲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也”;批判技术的应用,认为有机巧必有机心,从而违背了自然;他批判文明的异化:“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7、(《庄子·外篇·缮性》)他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第三十三》,甚至要回到原始自然的状态,“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庄子·杂篇·盗跖》)“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外篇·马蹄》)。这样就达到了与天和,与人和的境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是出世的哲学,因此是更为彻底的主体间性,也是更为彻底的自然主义。中国古代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除了道家以外,还有禅宗。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本土化了,演变出禅宗一派。禅宗的哲学思想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它吸收道家“天

8、人合一”、“物我两忘”思想,认为佛在天地万物,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