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989187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7
《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鸿章传》读后感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邵世鑫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四班学号:30092071004《李鸿章传》读后感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协助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于年作《李鸿章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后人解读了李鸿章。正文: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号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重臣,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推崇“经世致用“思想。未读此书
2、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梁先生在本书中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晚清重臣李鸿章。本书布局上,梁先生分为十二章,于绪论部分摆明了先生对于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于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李鸿章未达之前及其时中国的形式、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
3、章之未路。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梁先生与序例中介绍了本书的题材,即采用了效仿西方传记的形式耳摒弃了中国的旧文体,以期使后来的读者能读懂,并为下文的写作思路做了概述:省去了平吴之役、记述了中东合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绪论部分,梁先生结合西方哲语: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势时,对李鸿章定论为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与霍光比较而言,同为“不学无术”之人。李鸿章不明白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仅图一时偏安,而不求国家富强。此外
4、,李鸿章生不逢时,在当时无论是古人亦4《李鸿章传》读后感或是时人都没有一个可以指引他的英雄,因而仅限于此水平。第二章则从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李鸿章的位置。世人都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权臣,然而李鸿章与霍光、张居正相比他的权利迥然不同,权臣应当是独揽大权、控制皇帝、天下惧怕之人,而清朝是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李鸿章并未达权臣的地步,此外,李鸿章位至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虽位高而全不重,时权利都在军机
5、大臣手中,因而李鸿章并无过多权利,故近四十年之责任不能全归咎于李鸿章一人身上,军机大臣也有责任。李鸿章的地位是位高而无权。第三章则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及李鸿章未发达前的情形。为后文写作做了铺垫,是全文更加缜密。西方诸国的发展需要资源,从而使他们将眼光放到了东方,并用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李鸿章方年少,继而国内百姓贫苦不堪,起义迭起,就此,李鸿章、曾国藩跃上了历史舞台。李鸿章先前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儒家义理、经世济民的学问,李鸿章一生的造诣皆出自这段时期,因此说李鸿章受曾国藩提携而起,李鸿
6、章实际上是曾国藩一手下之人。后随曾国藩平定叛乱才显现出他的才能。第四、五两章则介绍了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从淮军建立到平捻之役系统的讲述了李鸿章在几次重大战事上的功绩,这一段时期是李鸿章确立自己在朝野地位的时期,也是他可以称得上英雄的时期。李鸿章被曾国藩举荐为援苏军统帅,继而在老家招募淮士,并得到了张树声、张树珊、周胜波、周盛传、潘鼎新、刘铭传的将士,建立了淮军,此后淮军、湘军、常胜军共同平定了诸多叛乱。此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太平天国有六人降于李鸿章,常胜军将领戈登作担保,而李鸿章却将六人杀害,这是
7、李鸿章失信于人。李鸿章在此期间战功显赫,树立了声誉,李鸿章用兵是先进行了详细的策划然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和判断十分准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李鸿章对于部下以朋友相交,想亲如骨肉,因此深得军心,所以说李鸿章是一个善于统领的将领。然而,他的成就来于曾国藩,其治军风格也来自曾国藩,正如梁先生所言: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4《李鸿章传》读后感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了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主要分为业绩、北洋军的兵力及失败的原因。李鸿章人生中间二十年均在苦心经营洋务运动,恰是洋务运动使李鸿章遭读书人唾骂,这
8、是因为李鸿章不懂洋务。洋务运动分为两方面:一是军事方面,李鸿章见识了西方武器的威力,因而开办了军事工业,以期建造利器以自卫;二是商业方面。其洋务运动无疑是失败的,其原因军事上在于他用人不当和过高评价自己;商业上则失败于“官督商办”。因而,我觉得李鸿章这属于不懂中国的国情,也是不明白国家的概念,以自大的心态看外国,认为我们缺的只是利器,因而在洋务运动中只是学习武器建造。然而,李鸿章还算有见识的人,他懂得向外国学习。第七章则记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涉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