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德育与美育结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文学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德育与美育结合策略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论文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德育 美育 论文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与美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必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进行德育与美育的渗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2、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后,素质教育在中国教育界全面展开。推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等。其中,德育与美育的实施尤为重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总任务的核心内容加以强调,并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进行了专门论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身体力行提倡美育,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
3、、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1]因此,美育其实就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能够使人更好地建设和享受生活。因为人要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必须拥有健康而丰富的情感,而美育的实施正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将德育与美育贯穿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始终,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与美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必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
4、才。 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十分注重德育与美育的结合,“以中国古代之教育证之,虞之时,夔典乐而教胄子以九德,德育与美育之教育也”[2]。现代以来,很多教育家更是强调德育与美育结合的重要性。朱光潜说:“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3]可见,德育和美育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关联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与美育时有交叉,互相影响、渗透。殊途同归,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高尚人格。 但是,尽管高等学校把德育工作列为首位,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方面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德育的实效不尽理想,长
5、期以来,德育的低质、低效一直是困扰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同时,当下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中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美育盲点。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终日身陷“题海”,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测验与考试,缺乏美的熏陶。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缺失就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高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理念,人人自觉扮演德育与美育教师的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与美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教育。 在高等学校诸多课程中,文学课程蕴含的德育与美育资源称得上最为丰富,可以说,文学课程就是德育与美育资源的“富矿”。中国现当代文
6、学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勤于思考,努力探索怎样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内容,并选择恰当的策略,将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落到实处。 二 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与美育资源,能够很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教育,但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还必须选择恰当而具体的讲授策略。 一方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家的创作思想,实施德育与美育,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蔡元培毕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提倡以德育为中心,同时又强调了美育对德育的辅助作用,“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4]。并且,
7、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甚至比智育还重要,他说:“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慨;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家在创作中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艾青就曾说:“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就是真、善、美”,“真、善、美,是统一在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他在自己毕生的诗歌创作中,一直实践着自己的诗歌理论,一以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