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967622
大小:4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20
《秭归县名探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秭归县名探考熊德红(秭归县县志党史办公室,湖北秭归443600)摘要:秭归县名来历说法不一,大多采信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但此说法破绽颇多,经笔者多方考证,探讨出比较符合真相的答案。关键词:秭归;来历;探考关于秭归县这一名称的来历,《秭归县志》引用袁山松的“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这是古籍中唯一直接解释其名的书证。但多年来,似乎没多少人认同这一说法,其说法有多种版本,究竟哪一种说法接近真相,至今没有定论。笔者最近翻阅大量古籍,对秭归县名予以探考,旨在为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一、关于秭归县名来源的多种说法屈原贤姊之说。即县志引用的袁山松之说法,出自袁所作《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11-夔子之说。这种说法是根据楚封熊挚别居于夔,后王命为夔子。后楚成王以夔子不祀奉楚先祖为借口,于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6年),由楚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马子西(斗申宜)“率师灭夔,以夔子归。”的记载而得出的结论,持这一说法的人便将“以夔子归”的后两个字断章取义变为秭(子)归。子规鸟传说一。此为民间流传:屈原冤沉汩罗,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
3、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向南方呼喊:“我哥回哟!我哥回哟”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屈幺姑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喊叫的声音仍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后来“子规”渐渐演变成“秭归”。子规鸟传说二。认为秭归原名应为“子规”,是因古代有一支以子规鸟(杜鹃)为图腾的部族在西陵峡一带长期活动而得名。持此观点的人依据学者龙晦文章《广汉三星堆出土铜像考释》:“在三千多年前,四川广汉就有氏人在这里建立了国家,有光辉的文化,以杜鹃为图腾,这个部落就是瞿国。它的地域东从瞿塘峡,沿大巴山
4、,汉水而西,直到武都、天水,下到成都广汉……”。二、对袁山松说法置疑袁山松关于秭归县来历之说,经后世很多著作如-11-《水经注》、《通典》、《太平寰宇记》等转录,连《康熙字典》也收录为词条,便形成以讹传讹的千古讹传。其实,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了袁山松的话以后,又提出了疑问:“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在笔者看来,袁山松之说,有以下几个疑点。疑问一:“亦来归”之“归”是何意?是归来还是来到“归”地?秭归在命名秭归县之前称为归乡,如果说是来到归乡的意思,将“姊”与“归”结合作为县名,则毫无意义。如果是其“姊”归来的意思
5、,因远嫁他乡的“姊”归来故里便将其命为县名,有这种可能吗?如果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什么不直接以屈原的姓或姓名来命名呢,若取名“屈县”或者“屈原县”、“屈平县”不是更有纪念意义吗?疑问二:“秭”与“姊”是否相通?笔者翻阅大量的辞书,均未见有“秭”“姊”相通之说,唯一解释相通的均为引用袁山松对秭归县来历之说后才有,毫无根据,纯属自圆其说之需。况且,迄今为止还从未有人从古籍中发现有用“姊归”一词的,只是现今倒有不少人将“秭归”写成“姊归”。不久前,笔者见某单位墙上挂着一块上级颁发的奖牌,上面骇然印着“姊归”二字,当时就觉得非常别扭。现代人将“秭”写为“
6、姊”,大约是受了袁山松之说的影响。将“秭”误为“姊”,明显是写了别字,却没多少人置疑,看来将秭归县名来源加以考证是非常必要的-11-,否则将延误子孙。疑问三:官府命名怎会以乡人的传闻为依据?秭归县名始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沿袭秦的郡县制,乃官府所置,是作为行政区划设置的,其县名应为官府所定。官府确定县名必然有一定的依据或渊源,绝不会随心所欲因乡人们的议论或传闻而定。三、“秭归”二字探究据学者研究,古代对地名命名的原则一般遵循相对稳定、反映地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特点等原则,大致有以方位、山水、地理实体、地形,或因事、年号、姓氏、人物等为
7、名。按袁山松的说法,是按姓氏、人物、事件命名,但其说法不可信。如果遵从相对稳定和历史文化的原则去考证,不难看出,秭归的“归”就是对历史的延续,此“归”不是“归来”、“子归”、“子规”中的“归”或“规”,而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延续以前的地名“归”。(一)“归”字索源。要考证“归”之来源,必须从秭归县的建置沿革说起。据考古发现,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出土的“卜甲”中,发现商王征伐归国,祈求上苍保佑的内容。关于归国的地理位置,郭沫若认为“当即蜀鄂交界之夔国”,“其故地当属湖北的秭归县”-11-。说明在商武丁时期就有归国存在,至少秭归在其境内。西周后期约公元
8、前9世纪中,楚国熊渠之后熊挚别居于夔。据《郑语》孔晁注云:“熊绎玄孙曰熊挚,有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熊挚自弃于夔,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自此便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