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954031
大小:180.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9-26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050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语言文学学科(0501)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重庆三峡学院历史最优久的学科之一,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有较为深厚的研究积淀,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本学科是重庆市“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也是重庆三峡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下设“中国古典文献学”为重庆市立项建设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为重庆市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近年来,本学科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主持教育部及其它部级项目17项,市级及其它项目80余项,科研总经费500多万元;出版
2、著作(含教材)40余部;发表论文400多篇,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1项。本学科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24人,博士22人;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教育工作终身贡献奖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员4人,硕导(含兼职)12人,外聘兼职教授19人。学科目前有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市级研究学会1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研平台1个,校级科研机构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建设有学科专业图书资
3、料中心、研究工作室等,能满足中国语言文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能积极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和研究动向,掌握本学科研究相应的技能与方法,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3.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能力,能熟练地运用阅读专业
4、外文书刊和运用外语撰写专业论文摘要的能力。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1.方向一:汉语言文字学本方向注重在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力求融合中西,贯穿古今,研究探讨汉语言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汉语文字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2.方向二:中国古典文献学本方向注重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授与研究,秉承乾嘉学派开创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现代认识的基础上对此发扬光大,开拓创新。主要研究方向有:典籍与文化;古籍整理;语言、文化与文献。133.方向三
5、:中国古代文学本方向主要围绕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开展研究工作,在《毛诗》经义对诗歌的影响、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胡应麟的小说理论和古典文献整理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成果丰硕,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对于继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建设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方向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本方向主要从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比较的等多种视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展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性研究,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三峡文学、巴蜀文学与西部文学研究,戏剧影视文学研究、西南民间文学与
6、民俗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与何其芳研究等是长期坚持的研究重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何其芳研究、台湾文学研究进入了研究领域前列并在国内外学界有较大影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现当代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区域文学与文化。三、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3年,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在校学习年限最短不得少于2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四、培养方式与方法1.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各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从事中国语
7、言文学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课程教学以研究生为主体,采取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和实践研究活动;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注意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3.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采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研究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并鼓励研究生从事探索性研究,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4.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术道德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引导研究生积极参
8、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丰富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五、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总学分最低不少于28学分,最高不超过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低于26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7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必修环节应完成2学分。跨一级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