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ID:18921918

大小:3.25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21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_第1页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_第2页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_第3页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_第4页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套作条件下田间配置对不同株型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专业:xxx学号:xxx姓名:xxx指导老师:xxxx摘要:本试验以川麦42(半紧凑,大穗型)、绵麦37(松散,分蘖型)、川农27(紧凑,协调型)三个株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套作条件下四种田间配置方式,即B1(3行,行距40cm+40cm)、B2(4行,行距20cm+20cm+20cm)、B3(4行,行距20cm+40cm+20cm)及B4(5行,行距20cm+20cm+20cm+20cm)对小麦生长动态指标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苗期绵麦37分蘖能力最强,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最高,但分

2、蘖成穗率最低,且产量低于川麦42高于川农27。田间配置显著影响分蘖能力、干物质积累、千粒重及产量。行距为B4的配置下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次为B3和B1的配置,显著高于B2的配置;但是孕穗到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均以B1配置最大,B3配置次之;同时产量也是B1配置最高B3和B4配置次之,三种配置方式均显著高于B2配置,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三种株型品种处理下,适当的扩大行距(B1)或大小不等行距的配置(B3)均有利于群体生长,具有增产的效果。关键词:套作;田间配置;株型;生长动态;产量引言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将我国主要小

3、麦产区划分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优势区。而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属于西南麦区的省市人多地少,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近年西南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hm2左右,其中四川约占65%[1]。四川小麦播种面积的85%以上分布在丘陵,以套作为主,常见的模式为麦/玉/豆、麦/玉/苕、麦/棉等[2]。近年来,以2m开厢的“麦/玉/豆”种植模式(俗称“双三0”,即2m开厢、小麦幅占1m,种5行,预留1m翌年3月种2行玉米,小麦收后在小麦幅种3行大豆)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等优点,

4、2007、2008和2009年被列为全国农业部主推技术[2]。该技术自2003年开始在四川省示范推广以来,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发展十分迅速,面积逐年增加,正在成为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新型实用技术[3]。然而四川小麦生育期间日照时数少,温度高,湿度大。该“双三0”套作模式下,五行配置下的小麦内部通风透光能力弱,叶片容易早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11较大地限制了套作小麦的产量水平。近年来,大小行距配置被证实内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大大改善,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有利于抗倒伏、抗早衰、提高产量[4-8]。故本试验以此为背景,在“双

5、三0”套作模式下,设置三种小麦株型和四种小麦播种行数与行距变换的田间配置方式,从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的角度来研究适合“双三0”套作模式小麦株型及田间配置方式。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南方套作小麦栽培制度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基本情况试验于2010年11月3日至2011年5月16日在四川仁寿县踏水村进行。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pH为7.73,有机质为1.24%,碱解氮为87.90mg/kg,有效磷为5.95mg/kg,有效钾为59.57mg/kg。供实验材料为川麦42(半紧凑,大穗型)、绵麦37(松散,分蘖型)、川农27(紧凑,协调

6、型)三种小麦株型品种。1.2试验设计该试验于11月3日用人力播种机播种,运用两因素的裂区设计的方法,主区设计为三种不同株型的小麦品种,即川麦42(半紧凑,大穗型)、绵麦37(松散,分蘖型)、川农27(紧凑型,协调型)三种,副区为四种机播行数和行距变换的田间配置方式(详见表1)。小麦采用“麦∕玉”套作的中厢模式种植,即两米开厢,预留一米次年种植玉米。小麦同时,每个处理的小麦基本苗都控制在150×104/hm2,苗期进行人工匀苗控苗。小区面积14m2,做三次重复。小麦每公顷施用氮肥135kg纯氮,过磷酸钙(P2O517%)450kg,氯化钾(

7、K2O52%)150kg,氮肥按底:苗=7:3施用,磷钾肥全作底肥一次施入。其它栽培措施与一般大田生产相同。表1主区副区因素设计主区A1川麦42A2绵麦37A3川农27副区B13行,行距40cm+40cmB24行,行距20cm+20cm+20cmB34行,行距20cm+40cm+20cm11B45行,行距20cm+20cm+20cm+20cm1.3测定项目与方法1.3.1茎蘖动态每小区框定1m2,苗期从定基本苗开始每隔7天分行调查茎蘖总数,另外拔节期、孕穗期及成熟期按生育时期调查。1.3.2干物质积累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平均取

8、样法分行取样,将测形态指标的植株装于牛皮纸在105℃杀青1h,然后将温度调至70℃烘干至恒重,用千分之一天平称量。1.3.3叶面积指数于拔节期、孕穗期、灌浆中期、成熟期分行取样,用干重法测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