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江苏高考物理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5江苏高考物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一电器中的变压器可视为理想变压器,它将220V交变电流改变为110V.已知变压器原线圈匝数为800,则副线圈匝数为(A)200(B)400(C)1600(D)32002.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春秋纬·考异邮》中有“玳瑁吸”之说,但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A)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B)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C)小线圈接近通电线
2、圈过程中,小线圈中产生电流(D)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3.过去几千年来,人类对行星的认识与研究仅限于太阳系内,行星“51pegb冶的发现拉开了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序幕.“51pegb冶绕其中心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约为4天,轨道半径约为地球绕太阳运动半径的120.该中心恒星与太阳的质量比约为(A)1/10(B)1(C)5(D)104.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下列各选项所示的载流线圈匝数相同,边长MN相等,将它们分别挂在天平的右臂下方.线圈中通有大小相同的电流,
3、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磁场发生微小变化,天平最容易失去平衡的是5.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冶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5s和2s.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1处以加速度由静止加速到2m/s,然后匀速向前,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第9页共9页(A)关卡2(B)关卡3(C)关卡4(D)关卡5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6.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
4、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A)t=2s时最大(B)t=2s时最小(C)t=8.5s时最大(D)t=8.5s时最小7.一带正电的小球向右水平抛入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电场方向水平向左.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A)做直线运动(B)做曲线运动(C)速率先减小后增大(D)速率先增大后减小8.两个相同的负电荷和一个正电荷附近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c是两负电荷连线的中点,d点在正电荷的正上方,c、d到正电荷的距离相等,则第9页共9页(A)a点的电场强度比b点的大(
5、B)a点的电势比b点的高(C)c点的电场强度比d点的大(D)c点的电势比d点的低9.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套在粗糙竖直固定杆A处的圆环相连,弹簧水平且处于原长.圆环从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处的速度最大,到达C处的速度为零,AC=h.圆环在C处获得一竖直向上的速度v,恰好能回到A.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g.则圆环(A)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B)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C)在C处,弹簧的弹性势能为(D)上滑经过B的速度大于下滑经过B的速度三、简答题:本题
6、分必做题(第10、11题)和选做题(第12题)两部分,共计42分.必做题10.(8分)小明利用如题10-1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一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题10-1图中电流表的示数为A.(2)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如下: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答题卡的方格纸上作出U-I图线.第9页共9页由图线求得:电动势E=V;内阻r=.(3)实验时,小明进行了多次测量,花费了较长时间,测量期间一直保持电路闭合.其实,从实验误差考虑,这样的操作不妥,因为.11.(10分)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
7、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如题11-1图所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Hz的交流电.(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有.(A)将铜管竖直地固定在限位孔的正下方(B)纸带穿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C)用手捏紧磁铁保持静止,然后轻轻地松开让磁铁下落(D)在磁铁下落的同时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2)该同学按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记为“实验①),将磁铁从管口处释放,打出一条纸带,取开始下落的一段,确一合适的点为O点,每隔一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标为1,2,…,8.用刻度尺量出各计数点的相邻两计时点到O点的距离,记录
8、在纸带上,如题11-2图所示.计算相邻计时点间的平均速度v,粗略地表示各计数点的速度,抄入下表.请将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整.第9页共9页(3)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可知:在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内,磁铁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是;磁铁受到阻尼作用的变化情况是.(4)该同学将装置中的铜管更换为相同尺寸的塑料管,重复上述实验操作(记为“实验于②),结果表明磁铁下落的运动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几乎相同.请问实验②是为了说明什么?对比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